2025年春季开学时间明确
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
将于2月13日开学
开学在即
许多武汉家庭都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孩子紧紧抱着被子
怎么都不愿起床
作业本就摊在桌上
可孩子却迟迟不愿动笔
有的孩子脾气暴躁
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全家人仿佛都陷入了
“开学焦虑”的漩涡之中
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
为家长、学生支招
帮助大家避免“开学焦虑”
“丝滑”迎接开学
即使寒假作业没有写完
也并不会“天塌了”
“寒假最后阶段,不少孩子最焦虑的事就是补寒假作业。”青山区红钢城小学心理老师李晶介绍,当压力突破了临界点,大脑就会启动“战斗或逃跑”机制,这时候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大家不妨试试‘任务分解法’和‘番茄钟工作法’。把作业化整为零,制定每日计划,让孩子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提升自信心。”李晶介绍,“番茄钟工作法”就是把作业分解成一个个25分钟的专注学习时段,每个时段结束后,安排5分钟自由活动时间,如此循环,每天设定3到4个循环时段。
有些作业实在写不完怎么办?李晶说,这时候更需要家长调整心态。家长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要少指责施压,多鼓励支持,帮孩子制定计划,让孩子明白写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焦虑,理解并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其实,即使寒假作业真的没有写完,也并不会‘天塌了’。”
和孩子一起
播种新学期的“期待种子”
开学后就将恢复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不少学生、家长对此忧心忡忡,情绪低落。
“大多数人在休假后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你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武汉市二桥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余轶说,当这些情绪出现时,学生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回忆上个学期取得的进步、被表扬的场景和同学们快乐玩耍的瞬间等,并告诉自己新学期会越来越好。
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徐佳慧介绍,这一阶段,家长要看得见孩子的“开学综合征”情绪,更要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假期结束后也有不想上班的时候,我们愿意跟你一起克服它,我们相信你。”
徐佳慧鼓励孩子们将“坏情绪”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比如将现阶段感受到的不安、害怕、忧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写下来;在房间好好哭一场;把不开心的事情和好朋友、家人说一说;在运动中挥洒汗水等等。“一家人还可以坐下来对假期生活进行总结,分享收获和遗憾,憧憬新学期的生活,聊聊老师、同学、最喜欢的课程,回忆一下在学校的开心事等等,唤起孩子对学校、对同学的期待。”
李晶还建议,家长可以提前为孩子播种新学期的“期待种子”——策划一场“开学盲盒”趣味游戏;一起准备开学新文具;制作一棵“成长树”,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在树上贴一片绿叶贴纸。让孩子对新学期充满期待,才更有动力去学习。
调整生物钟
提前适应新学期节奏
面对即将开启的新学期,如何“丝滑”进入状态?
李晶认为,人体生物钟大概需要7—10天的适应期,孩子们要从现在开始调整“生物钟”。家长可以每天把孩子的就寝时间提前15分钟,最好搭配上“睡前准备三部曲”:晚上7时之后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屏幕刺激;8时可以亲子阅读,让孩子平静下来;9时让孩子整理书包,并列出第二天的学习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对手机、电子游戏等等,家长们不要有‘断崖式’管理,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余轶说,家长可以让孩子把寒假玩的几种游戏排个序,再按序进行沟通,逐个卸载,让孩子们有“戒断”时间和适应过程,避免引发家庭矛盾。
徐佳慧建议,开学后,老师们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学生的成长感受,发现他们的变化,将新学期当作新的开始,认识每个学生的新蜕变、新成长。老师们还可以举办开学活动、创建积极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在快乐中奔赴新学期。
▌本文来源:长江日报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