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现基础教育战线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创新经验,

近日,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正式发布。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教育报刊社自2024年9月中旬以来,面向全国各地和中小学校征集基础教育创新案例2089个,经过严格、审慎的专家评审,共遴选出十大类别、每个类别各10个,共计100个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四川有3个案例入选

下面一起来看看四川的创新做法吧

案例类别

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个变化”把《读本》讲深、讲透、讲活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为解决理解不深刻、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法方法单一教学实效不理想等问题,四川省研发了《强国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36讲60节全系列思政精品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课程按照“忠于教材、讲好思想;体现特色、因地制宜;逻辑严密、生动实践;准确表达、条理清晰”的要求,原原本本学思想,因地制宜悟思想,生动实践用思想,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变读本为剧本。打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将《读本》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剧本”,将理论知识融入生动“剧情”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变讲学为研学。师生走出校门,尤其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足迹,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使《读本》教学“动”起来、“活”起来。

变被动为主动。广泛采用访谈、研学、案例分享、情景模拟、圆桌会议等教学形式,让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转换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分享者。

变静态为动态。与《人民日报》合作,忠实于《读本》内容,大量使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讲话的原始音像和原图,增强课程真实感和感染力。

变低效为高效。新的教学模式多样化、多维度,显著增强学生对《读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为全省特别是偏远地区提供高质量教学资源,提升了《读本》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增强育人实效。

案例类别

实施素质教育,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以“退役运动员教师共享”破解体教融合之困

四川省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

四川天府新区以共享教育理念为引领,将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发展与破解学校体育师资不足不优、“一师一校”编制固化等问题相结合,于2021年7月首创四川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以下简称教师共享中心),探索出一条体教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联动”、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营“双轨运行”的体教融合发展新路径。

搭建人才“蓄水池”。采取“共享中心招引、教育集团聘请、学校特色吸纳”等方式,构建以“奥运(世界)冠军为引领、专职共享教师为骨干、兼职共享教师、机构共享教师共助力”的多元化共享师资队伍。针对无教师资格证的退役运动员,采取“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的方式进行,工作期间配备1-2名资深教师作为助教,并与高校共制成长计划,帮助其尽快取得教师资格证。

做实制度“硬支撑”。构建“招、管、培、研、督、评”六位一体管理体系,研制包括通用基础、服务提供、服务保障标准3大子体系。通用基础方面,建立专家库、共享教师、遴选入校机构等管理制度,设置机构和师资进校的基本要求服务提供方面,实行“中心管人员总量、动态调整;中心管动态岗位、学校按岗选人;中心管人员薪酬、学校使用评价”服务保障方面,健全共享教师激励机制,在购房、就医、子女入学、教师关爱基金、评优选先等方面享受新区教师同等待遇。

构筑共享“立交桥”。创新探索“区管校用、排课走校”新模式,开发菜单式选师选课IT系统,国家体育课程由学校提需求、教师共享中心派教师,2024-2025学年度优选99名储备体育共享教师全区排课走校、多点执教,打破了教师身份限制,实现了“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经过3年探索,共享中心平台服务学生人数超过9万名,家长整体满意度达到95.96%,全区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21年的55.25%提升到2023年的70.57%。共享中心模式探索实践对国家部委出台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等相关文件起到了推动作用,入选教育部“双减”和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案例类别

发挥多方合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建设“学校里的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

针对当前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整合效率低等问题,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深入挖掘多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校馆合作的办学历史,依托社区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开发特色鲜明诗意博物课程,建设“学校里的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学校”。

建设校园博物馆。以打造“活态博物馆”为核心理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建成三展馆,三展廊,五展区五展点。以校园博物馆为载体,开展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更完整地理解世界;增强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与各行业专家的互动中拓宽视野;培养多元文化理解,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涵养宽容度和包容性

打造博物馆课程。将学科实践课程融入博物馆的真实学习情境,构建诗意博物课程体系,通过“一轴一环三线”落实“真”“善”“美”的课程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学生发展轴。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吸纳“博物”元素生发出以学科组、年级组、教师共同体教师为课程指导的各级各类学校博物课程,建构成长环。各类课程实施以“真的探究”“美的体验”“善的内省”三条过程线螺旋上升推进促进学生成长。

强化校馆协同。与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合作单位开展馆校共建活动,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四川博物院、杜甫草堂博物馆作为联合发起单位,承办全国首届“家-校-馆”协同育人研讨会暨“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全国18所博物馆和30所学校成为联盟单位。在博物馆型学校构建的过程中,草堂小学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与家庭、博物馆、社区社会协同的育人文化。

▌本文来源: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