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春狂放,背负罪名
吴起生于卫国左氏的富裕之家,然而这优渥的物质条件并未使他满足现状。相反心底那颗从政的种子在悄然生根发芽。
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商人地位卑下,即便家财雄厚,也难以赢得尊荣和政治权力。吴起不愿屈从于这一社会阶层,立志打破陈规,步入仕途,攀登更高的社会阶层。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不惜四处奔波,挥金如土,企图谋得一份官职。
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冷水浇头,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不仅官职未得,家财也被散尽。这位昔日的富家子弟,转眼间变得一贫如洗,巨大的反差使他成为乡邻的笑柄。
那些尖锐的嘲笑和讽刺,如同利刃一般,无情地刺痛着他的自尊。在愤怒与绝望的驱使下,血气方刚的吴起做出了惊世之举——他拔剑斩杀了三十多个嘲讽他的人。
因为背负命案,吴起深知自己在卫国已无立足之地。逃亡前夕,他与母亲挥泪告别,咬破舌尖,立下毒誓:
起若不为卿相,誓不回卫国。
离开故土,吴起投奔鲁国,师从曾申,修习儒家学说。曾申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儒家学派中的佼佼者。吴起本想在儒家思想中寻求实现抱负的途径,然而命运又一次戏弄了他。
在求学期间,吴起的母亲撒手人寰,按照儒家孝道,子女应守孝三年。但吴起心系功名,为了学业和前程,他违背了儒家教义,未回家奔丧守孝。
此举激怒了曾申,在他看来,孝道乃儒家之本,吴起的行为简直是离经叛道,不配为儒家弟子。
于是曾申毅然决然地与他断绝师生关系,将他逐出师门。
二、杀妻求将,初露锋芒
离开儒家之门,吴起并未沉沦于失意之中,他迅速转变了自己的志向,投身于兵法的研习。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军事天赋无疑是通往权力顶峰的捷径,吴起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关键。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不懈的勤学,他在兵法上的造诣突飞猛进,不久便显露头角。
公元前412年,齐国挥师进攻鲁国,齐国兵强马壮,雄踞一方,而鲁国则显得势单力薄,面对齐国的侵略,举国上下无不笼罩在恐惧之中。
在这紧急关头,鲁穆公迫切需要一位能够领军作战的将才来抵御齐国的侵袭。此时有人向鲁穆公举荐了吴起,赞他兵法娴熟,智勇双全,是担此重任的不二之选。
鲁穆公对吴起的才干早有耳闻,本有意委以重任。然而一个难题让鲁穆公迟疑不决——吴起的妻子乃齐国之女。
在那样一个诸侯争霸国家恩怨交织的时代,夫妻之情也可能因国仇家恨而变得复杂。鲁穆公忧虑,吴起可能会因私情而在战场上对齐国手下留情,这对鲁国将是极大的不利。
吴起得知鲁穆公的疑虑后,内心经历了剧烈的挣扎。一边是梦寐以求的领军机遇,这是他成就功名的关键;另一边则是与他共度良宵的妻子。
尽管情深意重,但在吴起心中,功名的诱惑更为强烈。经过痛苦的抉择,吴起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杀妻以证忠诚。
他回到家中,面对爱妻,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但最终他的眼神坚定下来,亲手结束了妻子的生命。
随后他携妻之首级晋见鲁穆公,以此表明自己对鲁国的忠心和对齐国的决裂。
鲁穆公对吴起的决绝之举感到震惊,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决心。最终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迎战齐国。
在他的指挥下,鲁国军队如同猛虎下山,向齐国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吴起充分发挥其军事天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一举击败了齐军,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场胜利使吴起名声大噪,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他杀妻求将的行为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遭到了世人的非议和指责。
在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吴起为求功名而杀害发妻,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人伦道德,令人难以容忍。
鲁国朝堂之上,亦有不少大臣对吴起的品行提出质疑,认为他手段残忍,不宜重用。
尽管鲁穆公对吴起的军事才能颇为赏识,但在舆论的压力下,他开始动摇了。
最终鲁穆公撤销了吴起的职务,将他驱逐出境,吴起的首次仕途之旅以悲剧收场,他带着满腔的遗憾与无奈,离开了鲁国。
三、魏国崛起,震撼四方
告别鲁国之后,吴起闻听魏文侯英明神武且渴求贤才,便投奔了魏国,期望在此地一展自己的雄心壮志。
魏文侯对吴起的到来高度重视,他向重臣李悝询问吴起的才干。李悝虽知吴起在道德层面颇受争议,但仍客观评价:
吴起虽贪名好色,然其在军事上的才能,即便是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难以匹敌。
魏文侯听罢,决意重用吴起,任命他为将军,统领魏军抵御秦国的侵犯。
吴起深知重任在肩,立志在魏国一展宏图,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吴起着手改革魏国军队,创建了精锐之师——魏武卒。
魏武卒的选拔条件极为苛刻,士兵不仅要身强体壮,还需具备卓越的军事素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入选的魏武卒需身着三层铠甲,手持长戟,腰挂铁剑,背负强弩和五十支箭矢,同时携带三日军粮,且能在半天内疾行百里。这样的选拔标准,使得魏武卒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精锐部队,其战斗力远超一般士兵。
吴起还注重对魏武卒进行严格训练,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传授战斗技巧和战术策略。他强调团队协作和纪律性,要求士兵绝对服从命令。
在吴起的领导下,魏武卒迅速成长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强军。他们屡次与秦军交锋,战无不胜,为魏国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魏武卒攻秦,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先破秦军防线,再乘胜追击,一举占领秦国河西之地。
此战使魏国势力大增,吴起威名远播,随后吴起多次率军击败秦国,将秦压缩至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使秦长时间不敢东进。
除了对抗秦国,吴起还协助魏国在其他战场取得显赫战功。公元前405年,趁齐国内乱,三晋联军攻齐。
吴起率魏武卒与韩赵联军协同作战,于龙泽大败齐军,斩杀齐军三万余人,缴获战车两千辆。
次年,吴起又率魏军攻入齐国长城,令齐国内人心惶惶。这一系列胜利,极大提升了魏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吴起也成为魏国的军事栋梁。
在魏国的二十余年间,吴起率魏军与各诸侯国交战七十六次,取得全胜六十四场,其余战局未分胜负。
四、遭忌流离,楚地变法求强
在魏国,吴起的军事天赋和辉煌战绩使他成为了国家的柱石。
然而辉煌之下却暗流涌动,他的成就引来了同僚的嫉妒与排挤。随着魏文侯的驾崩,魏武侯继位,魏国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微妙转变。
魏武侯在用人上更看重出身和关系,这使得吴起在魏国的地位日益尴尬。
相国公叔痤,因嫉妒吴起的才能与声望,担心其威胁到自己地位,便设计陷害,向魏武侯进谗,指责吴起心怀二志,不可信赖。
魏武侯信以为真,对吴起产生了疑虑,逐渐与他疏远。吴起察觉到魏武侯的态度变化,深知在魏国已无立足之地,甚至可能有性命之忧。
于是,他决然离开魏国,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公元前387年,吴起抵达楚国,此时的楚国,虽地广却因政治腐败和贵族专权而国力日衰。楚悼王一直渴望改革,重塑楚国雄风,却苦于无人可用。
吴起的到来,让楚悼王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楚悼王对吴起的才能深信不疑,立即任命他为宛城太守,负责抵御韩国和魏国的侵扰。
吴起在任期间,不仅展现了出色的治理和军事才能,还加强了城防,训练士兵,提升了宛城的军事力量,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赢得了民心。
一年后,楚悼王对吴起的政绩极为满意,进一步提升他为令尹,相当于楚国的丞相,全权负责推行变法改革。
吴起感念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倾尽全力,助力楚国走向富强。吴起的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在政治上,他削弱贵族权力,废除世袭制度,限制贵族爵禄传承,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为平民提供晋升机会。
- 在经济上,吴起鼓励农业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税负,同时发展商业,增进国际贸易,增加国库收入。
- 在军事上,吴起全面改革军队,强化训练,提升战斗力,建立精锐的“武卒”部队,改革奖惩制度,激励士兵英勇作战。
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大增,军事上连连获胜,经济日益繁荣,政治体制也更加高效。
然而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这些贵族在楚国根基深厚,势力庞大,自然不愿失去特权。
他们联合起来,阻挠变法并诋毁吴起,但楚悼王坚定支持吴起,相信变法是楚国的唯一出路。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顶住压力,坚持变法,为楚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五、悼王驾崩,英雄悲歌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驾崩,这一噩耗在楚国的朝堂上引发了剧烈震荡。
对吴起而言,悼王的逝世不啻于天塌地陷,他失去了最坚强的支持者,也失去了推动变法的未来。
楚国的旧贵族们对吴起的恨意早已深入骨髓,他们一直在寻觅一个机会,一个能够彻底消除吴起的机会。悼王的离世,对他们来说,正是这个等待已久的机会。
楚悼王葬礼那日,哀乐低回举国同悲。然而就在这庄重肃穆的时刻,一群武装的贵族突然闯入,直扑吴起。
吴起心中一震,意识到自己已陷入绝境,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起并未惊慌失措,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他奔向悼王的遗体,伏身其上。
吴起心中明了,楚国的律法严禁任何人伤害大王的遗体,这是株连三族的重罪。他希望通过此举,让贵族们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对他下手。
但吴起终究低估了贵族们对他的刻骨仇恨,这些贵族无视律法,不顾悼王的遗体。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置吴起于死地。
他们拉弓射箭,毫不留情地朝着吴起和悼王的遗体射去。箭矢如雨,吴起和悼王的遗体瞬间被射成了蜂窝。
事后吴起的尸体更是遭到了贵族们的残忍分尸,以发泄他们心中的怨毒。
但吴起的计谋终究还是生效了,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是为楚肃王。楚肃王在得知贵族们竟敢在射杀吴起的同时冒犯悼王遗体后,怒不可遏。
他依照楚国的律法,下令将参与叛乱的七十多家贵族全部诛灭三族。吴起虽死,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自己复仇,也让那些反对他的贵族们作为自己的陪葬。
六、一县以他命
尽管吴起的某些行为和抉择,在当世引起了广泛争议,甚至后世对此也有所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的军事理念和战术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他所著作的《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并誉为“孙吴兵法”,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瑰宝。
《吴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历代军事家的必读典籍中占有重要位置,更被翻译成日语、英语、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对全球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政治领域,尽管吴起的变法改革以悲剧收场,但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他敢于挑战陈规,勇于创新,致力于打破固有的利益结构,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他的这种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面对挑战时,勇于突破限制,探索新的路径。
为纪念吴起的卓越贡献,人们将他曾经的驻军之地命名为“吴起县”。
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吴起县,不仅见证了吴起当年的军事活动和政治影响力,如今更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它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世人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吴起的军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