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嘉靖(即明世宗)一目十行阅完海瑞的《治安疏》(又称《直言天下第一疏》),如同被踩了尾巴一般勃然大怒,将奏疏扔下地,命令左右:“立即抓捕海瑞,别让他逃脱!”

宦官黄锦以四两拨千斤技巧替海瑞开脱:“陛下,海瑞就是个‘素有痴名’的一根筋!您千万别跟他一般见识!听说他上疏前,‘自知触忤当死’,已买下棺材,与妻儿诀别,遣散家中僮仆,明摆着就没想逃遁!”

嘉靖直到病逝前,才诏令将海瑞逮捕入狱。明穆宗即位后,海瑞重见天日。

从海瑞上《治安疏》至嘉靖驾崩,足足十月之久。其间,嘉靖任意从《治安疏》中摘取一句,都足以让海瑞掉脑袋。他为何 始终没有对海瑞下毒手?


(一)世宗好道

年仅14岁的嘉靖即位后,意气风发,针对土地兼并集中、军备荒废松弛、政治腐朽腐败现状,下定“力除一切弊政”决心,旗帜鲜明提出“兹欲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改革方针,大刀阔斧“将以前弊正一切改正”,被“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他与贤臣共同缔造出“嘉靖中兴”崭新局面,被视为年少有为的中兴明君。

但是,朱氏数代人皇族的短命史,如同悬在嘉靖头顶随时可能坠落的利剑,令他内心时刻充满对死亡的恐惧。嘉靖有八个皇子,最后只剩下三子裕王朱载坖(音jì,即明穆宗)与四子景王朱载圳,其余悉数夭亡。嘉靖为此尊崇道教,企图修习长生不老之术以延年益寿。方士与道士们投其所好,教导他以各种荒诞不经的方式修炼。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忧国忧民,“皆以直谏得罪。”

嘉靖听信方士“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的荒唐建议,令太子监国,自己隐居深宫一两年再“亲政如初。”他将直言抗谏的太仆卿杨最“下诏狱,重杖之,(杨最)杖未毕而死。”其后,监察御史杨爵前赴后继进谏命悬一线,两名大臣因奏请释放杨爵死于狱中。从此,“廷臣震慑,大臣争谄媚取容,神仙祷祀日亟”,最终出现“古今献诗颂圣者……惟世宗朝最为繁夥”的怪相。

嘉靖“好道术,炼丹服食,性寝燥急,喜怒无常”,曾因微小过错捶杀宫女“多至二百余人。”十余名宫女“不胜怨惧”,发动“壬寅宫变”,企图弑杀明世宗。明世宗脱险后将她们在闹市凌迟处死,“并诛其族属十余人。”

嘉靖将死里逃生“归功神佑”,从此“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废,君臣不相接”,长达二十余年。其间,他轻信方士的危言耸听,“二王皆不得见。”更为严重的是,他“果刑戮,颇护己短”的性格弱点被严嵩父子利用,得以专权二十载,将大明从盛世推向衰败的深渊。

御史邹应龙三次冒死弹劾严氏父子及其党羽的滔天罪行,终于使嘉靖痛下决心,将“严嵩罢相,(严)世蕃极刑。”严氏集团土崩瓦解后,嘉靖依然日日虔诚“修斋建醮”,沉浸在得道修仙的美梦中。群臣依旧“相率进香,天桃天药,相率表贺”,工部仍然极力“建兴宫室”,工部照样斥巨资“取香觅宝”。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忧心如焚,以“昧死竭忠”的之心毅然进献《治安疏》。

海瑞的“治安一疏,极谏肃皇帝玄修之误,侃侃千佘言,有批鳞折槛之风。”奏疏“直指政府,榄权病国,侃直痛快”,使嘉靖震怒,令朝野震撼。天下人在畅快淋漓的同时,无不为海瑞性命担忧。


(二)切中肯綮

耐人寻味的是,嘉靖虽龙颜大怒,却听懂了黄锦的巧妙暗示。他不可思议地“默然”,仿佛尘封心底数十年的某根弦被触动。片刻后,他“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将奏疏留中数月。他曾感叹:“海瑞忠诚堪与比干相较,但朕绝非商纣王!”

可见,嘉靖不杀海瑞,是赞赏海瑞旷古烁今的忠诚。诛杀海瑞,自己岂不被视为商纣王一类的暴君?

当然,海瑞义正词严、切中肯綮的奏疏,才是嘉靖无法下手的根本原因。海瑞毫不留情列举嘉靖劣迹如下:

“侈兴土木”:嘉靖“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因“营缮益急,经费不敷”,竟然诏令“臣民献助”,同时以各种理由征收苛捐杂税,“劳民耗财。”

纪纲废弛:嘉靖“二十余年不视朝”,导致“纲纪弛矣!”

为人三薄:二十年间不与两个儿子相见,致天下人“以为薄于父子”;因“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使天下人“以为薄于君臣”;长居西苑而不回返宫廷,令天下人“以为薄于夫妇。”

民不聊生:水旱灾祸频发是天灾,“天下吏贪将弱”为人祸,结果是“盗贼滋炽。”

最后,海瑞引用民间流传的谐音警告嘉靖:民间盛传,“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海瑞针对以上“君道不正”与“臣职不明”现状,明确提出嘉靖必须“翻然悟悔,目视正朝”、“洗数十年君道之误”,精简机构,厉行节约,整顿吏治、军队及税收以重振纲纪等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每一条都如投枪般刺中嘉靖心扉,令疾病缠身的嘉靖“烦懑不乐。”他曾感叹:“海瑞奏疏都正确!可惜朕病体不安,虽欲整顿朝纲,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可见,海瑞敢于针砭时弊的奏疏,真正成为促使嘉靖进行深刻内省的催化剂。


(三)深谋远虑

嘉靖甚至对重臣检讨道:“朕深悔以前没有谨慎珍惜自己,才导致这场病患!假如朕的龙体能支撑着去便殿处理政务,又怎能招致此人詈骂!”

此后,嘉靖再次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逮(海)瑞下诏狱!”此时,距海瑞上疏已八个月之久,且罪名耐人寻味:从海瑞身上打开缺口,挖出上疏的幕后黑手。言下之意一目了然,海瑞无非是个刺客,买凶者才是真凶!此举,无疑是为海瑞开脱罪名。

可惜,刑部错误领会圣意,做出处死海瑞的判决。嘉靖接到报告,迟迟未予批复。他深知:大明与自己同样积重难返、身染沉疴、江河日下、苟延残喘,急需注入新鲜血液以重振雄风。而大明的新生,只能寄托在皇太子和海瑞这类披肝沥胆的忠臣身上。因此,他必须将海瑞留给皇太子,自己心甘情愿做最后一次恶人,把第一次当好人的机会让给皇太子。

户部官员何以尚敏锐断定嘉靖并无诛杀海瑞之意,于是上疏恳请释放海瑞。嘉靖恼羞成怒,“令锦衣卫杖之百”并逮捕入狱。

皇太子对父皇的深谋远虑的意图心领神会,即位当日便将海瑞与何以尚“并释放。”

可见,良心未泯、理智尚存、大局观强、深谋远虑,正是嘉靖始终未处死海瑞的原因。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