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3617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在周朝初期,爵位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然而到了战国后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爵位——“君”。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少获封君爵位的人物,例如秦国的武安君白起和商君卫鞅、赵国的马服君赵奢,以及燕国的昌国君乐毅等。

然而,最为著名的封君实际上是四位人士,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以及孟尝君田文,这四人合称为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是这四位中唯一非王族成员,而其他三人均为所在国的王族成员。



战国四公子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包括有声望、拥有封地、善待门客,以及崇尚礼贤下士。尽管战国时期有许多封君,但能够被誉为四公子的,仅有这四位人物。

那四大公子中谁是你心中的最强王者呢?

孟尝君田文——两极化评价

孟尝君,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其名字在后世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急公好义的人。然而,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他却被评价为“奸人之雄”,这一评价并不值得称道。让我们仔细探究一下,为何孟尝君会拥有如此两极化的评价呢?

田文,字孟尝,是齐相田婴之子。他在幼年时遭遇不幸的生日,差点被处死。幸亏母亲隐瞒真相,他得以存活并最终回到父亲身边。通过多次劝谏田婴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孟尝君逐渐赢得了田婴的赏识,并开始主持家务、广纳贤客,在各国间声名鹊起。



在田婴去世后,他接管了薛地,并在那里招揽了数千食客,包括逃亡犯和不法之徒,毫不分辨出身。后来,田文作为使者前往秦国,秦昭襄王希望任命他为相国,但有人劝谏称田文是齐国人,可能会带来隐患。

因此,秦昭襄王囚禁了田文,并打算杀掉他。田文得知后派人向秦王宠妾求助,宠妾要求田文献上一件狐皮裘才能说情,于是田文的门客中有一位擅长盗窃狗皮的人,偷了狐皮裘给秦王的宠姬。宠姬为田文求情,使其得以释放。

逃亡途中,当天色尚未明亮,函谷关尚未开启时,田文的门客模仿鸡叫声,附近的鸡应声而鸣,城门打开,他们便顺利逃出了函谷关,这也成了“鸡鸣狗盗”的典故。这次事件让人们都对田文广纳贤客不分出身的行为表示敬佩。



然而,正是在逃亡途中,田文经过赵国时,赵人听说他才能卓越,但见他个子瘦小,大失所望并嘲笑他。田文和随行的门客就此与百人战斗,毁了一个县才离开,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孟尝君的一段经历。

回到齐国后,田文成为了齐相,并且声望逐渐崇高,以至于“天下只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齐王感到威胁,最终借田甲叛乱案诬陷田文。田文担心受迫害,逃亡到了魏国并担任魏相。在田文的鼓动下,魏、燕、赵三国联手进攻他的祖国齐国,差点一举灭掉齐国,最终导致齐王死亡,齐襄王登位。

齐襄王刚刚登基时对田文感到畏惧,于是与田文和解。孟尝君田文自此定居薛地,在诸侯中保持中立,直至去世后,他的子孙争夺继承权。齐、魏最终共同灭掉了薛地,孟尝君和他的封地薛地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从司马光的角度来看,无论田文是善是恶,他都被收留,而且期满国君剥削百姓,田文与齐王一样要负责任。从臣子和君主的关系来看,这个评价确实没有问题,毕竟接纳人才可以不问贫富出身,但只为了名声而不顾品行确实是为了炫耀自己。孟尝君对普通民众并没有怜悯之心,从他屠杀一个县的事情就可以看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孟尝君以及战国四公子们礼贤下士,虚心接受忠言,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动角色,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

平原君赵胜——中规中矩

赵胜,作为赵国王族的一员,拥有赵武灵王这位享有盛名的父亲和赵惠文王这位兄长。因身份尊贵,他被封为平原君。他所展现的能力得到了以下三个事件的证明:

首先是关于魏齐的事:魏齐担任魏国相国,与范雎有深仇大恨。范雎由于受到魏齐的迫害,逃亡至秦国。在秦昭襄王的赏识下,范雎利用秦国强大的地位,要求魏国将魏齐引渡给秦国以报仇。魏齐感到恐惧,便躲到平原君赵胜那里藏身。



秦昭襄王得知此事后,写信给赵胜,邀请他前往齐国。当时赵国实力较弱,秦国实力较强,赵胜也不愿招惹麻烦。于是,他前往秦国,结果却被秦王扣押,要求赵胜交出魏齐。赵胜坚定地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秦王于是又写信给赵孝成王,请求他将魏齐交出。

赵孝成王也不愿得罪秦国,于是派兵包围了赵胜的家,试图抓捕魏齐。魏齐得知后逃亡,途中遇到赵国相国虞卿,二人一同逃离,并计划通过信陵君的帮助前往齐国。一开始,信陵君不敢见面,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同意见面。然而,魏齐最终选择自杀。随后,秦王也释放了平原君赵胜。

这件事可以看出,赵胜并不是一个畏死之人。为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魏齐,他宁愿得罪秦国,也不肯交出他。可见,赵胜是一个有坚定立场的人。



赵胜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带领20个门客前往楚国求援。当时,秦国发动了邯郸之战,赵胜来到楚国,与楚王进行谈判。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未能取得任何效果,楚国不愿出兵。

这时,毛遂出现了。毛遂紧握剑柄,一面威胁楚王,声称只需十步即可斩杀楚王,一面揭露了秦国欺骗楚国的种种往事。在双重刺激下,楚王同意救援赵国,派春申君黄歇率领楚军前去援助,最终赵、魏、楚三国联军大败秦军。

赵胜成功地使命于楚国的最大原因,就是毛遂这个人。而毛遂是赵胜的门客,这说明赵胜懂得如何培养和善待门客。

此外,还有两件事发生在赵胜身上。一是赵胜杀死了自己的小妾,原因是她嘲笑了跛子,导致赵胜失去了一半的门客。二是赵胜的家臣不缴纳税款,结果被赵奢所杀。赵胜没有利用自己权贵的身份逃避法律,而是遵守法律,并将赵奢推荐给赵王。这表明赵胜心胸宽广,善待士人。



总的来说,赵胜是个中规中矩的人,没有特别出众的才能,也没有明显的缺点。他在公元前251年去世,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春申君黄歇——被权力富贵所蒙蔽

提到春申君黄歇,让人不禁联想起《芈月传》中那位令大秦宣太后芈月倾心的初恋对象黄歇。

年轻时的春申君黄歇博学多才,口才出众,智谋过人,忠义之心亦备。他曾以一番精彩辩论成功阻止了即将发动进攻的秦军,成就了秦楚联盟的伟大事业,可见其胆识与果敢。此外,他十载陪伴太子熊完在秦国,忠心耿耿;在楚顷襄王危难之际,黄歇更是舍己保太子,展现出高尚的忠臣气节。



担任楚国令尹期间,他率军援助赵国灭掉鲁国,为楚国重振雄风立下赫赫战功,声名大噪,成为当时战国时代的一代豪杰。

然而,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合纵抗秦战役中,六国联军溃败,春申君黄歇因战败被楚考烈王所冷落。然而,这位楚王未能意识到,联军虽然同仇敌忾,却因各自私利而易受诱惑,一旦利益不均,便分崩离析。春申君应对之责实非其一人之力所能承担。

或许岁月的流逝淡化了春申君的抱负,扭曲了他的人生观。暮年时,他却做出一桩备受诟病的荒唐举动。春申君纵容李园之妹怀孕,这在贵族社会并不鲜见,然而,由于楚王无嗣的求子之念,他听信谗言,将女子献给楚王,企图以其血脉扰乱楚王室血统。此举何异窃国?门客朱英的规劝被置之不理,春申君盲目自信,最终身陷险境,家族殒命。



若老达子有机会与其对话,或许会询问他:晚年时,是否回忆起年少时那位温文尔雅的自己?是否铭记曾力挽狂澜、保家卫国的豪迈壮举?是否意识到可以功成身退,过上优渥闲适生活?

然而,回顾历史,即便是类似商鞅、吴起等绝世奇才也无法摆脱权力富贵的诱惑,何况凡人如春申君?他最终被权力富贵所蒙蔽,遗失生命,抛弃名节,可谓悲哉。

信陵君魏无忌——真正的“贤”人?

在秦汉时期,他是一位备受尊崇的人物,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珍贵的精神——义!这种精神正是青少年时期的刘邦所向往的,他对信陵君的敬仰正是出于对这种精神的追求。

有人说,战国时期的四公子虚名多,唯有信陵君堪称真正的“贤”人。



纵观战国的这四大公子的结局和声誉大相径庭:田文为了谋求官位不惜投敌,赵胜将门客视为炫耀资本,黄歇更是淫乱宫廷,企图篡位,最终身死家灭。

唯独信陵君,留下了众口称赞的声誉。

信陵君的生平并不复杂:信陵君,原名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昭王之子,安僖王之弟。魏安僖王即位后,封他为君,并大肆招揽门客。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与隐士侯赢、朱亥的交往,留下了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

十七年后,秦赵长平之战爆发,赵国面临灭亡,信陵君“窃符救赵”,逼迫秦国撤军,保全了赵国。

由于违抗魏王的命令,信陵君不敢回国,留在赵国整整十三年。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毛公和薛公两位贤人,后者点醒了信陵君,让他重返母国,承担起合纵抗秦的责任。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联合五国击败秦军,一路追击至函谷关下,声震天下。

秦国龟缩于关内不敢东进,于是施展反间计。秦国派出大批间谍活动于魏国,并四处宣扬信陵君已登上王位。

魏安僖王畏惧信陵君的势力,夺取了他的军权,使五国攻秦计划告吹。



信陵君受到重创,失去了信任,为自保起见沉溺声色,不问国事。四年后,他在郁郁寡欢中离世。

老达子说

战国四公子各有所长:四人的出身、能力和影响力又所有不同。

个人魅力:信陵君最优。

政治才能:春申君最优。

壮大自身实力:孟尝君最优。

人品气量:信陵君和平原君最优。

综合而言,信陵君是四人整体评价最高的一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