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3108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建兴六年(263年),司马昭发动魏军伐蜀,三路大军直扑蜀汉。邓艾以奇袭阴平的壮举,翻越无人之境的山岭,最终直抵成都,这一战堪称三国后期的经典战例。

然而,当我们翻阅历史,却会发现,邓艾的成功并非毫无悬念。

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邓艾在翻越阴平途中多次对部下说:“此行险绝,若有一将守城,吾恐不能成”。可惜的是,当时的成都城内并没有擅长守城的猛将。



如果当时的成都城中有那么几位蜀汉名将,历史可能会改写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四位可能挽救蜀汉的猛将~

廖化:三国活化石

廖化这个人,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记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虽然有些戏谑,但廖化绝对是蜀汉后期的重要支柱。

他年轻时追随关羽,为蜀汉尽忠,晚年更是多次领兵出征,显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



据《三国志·廖化传》记载,廖化屡次随军出征,曾在诸葛亮北伐中担任重要将领,且多次完成重要军事任务。

他指挥稳健,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在险峻地形中组织防守,诸葛亮曾称赞他“刚而能柔,足备智略”。

作为一位从荆州到成都一路拼杀的老将,他熟悉蜀地地形,非常擅长动员兵力应对紧急战事。

廖化是典型的“守将型”人物。他善于利用地形组织防御,尤其在险峻复杂的环境下更能发挥长处。面对邓艾的奇袭,如果廖化在城中,他定会第一时间加强防守,封锁城门,指挥军民死守。



以廖化多年随军作战的经验,他很可能在邓艾尚未完全稳住阵脚时组织反击,将其孤军深入的劣势放大。加上廖化的威望和号召力,蜀汉士卒与百姓定能形成合力,给邓艾制造巨大的困难。

据正史记载,廖化晚年虽年事已高,但在战略上仍具备极强的判断力。若他坐镇成都,邓艾突袭成功的几率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陷入长期攻城战,最终功亏一篑。

更重要的是,廖化具备极高的心理韧性。即便面临劣势,他也绝不会轻易放弃。他曾跟随刘备经历夷陵大败,仍然坚持重振旗鼓,可见其意志坚定。



如果他在成都,这种顽强的精神也将成为鼓舞军民的重要力量。

罗宪:蜀汉末期的忠诚战神

罗宪虽然名气不大,但在蜀汉末期堪称奇迹般的存在。他当时因为成功守卫永安而闻名,是三国历史中少有的坚守孤城的英雄人物。

公元263年,吴国听说蜀汉灭亡,派盛曼将军向西进发。表面上是说要支援,其实心里打的算盘是想趁机攻击罗宪。

罗宪听到这个消息后说道:“我们国家已经完了,吴国和我们本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眼看我们陷入困境,却不来帮忙,反而想要从中渔利。与其这样,我宁可投降魏国,做个俘虏。”于是他就投降了魏国。



之后,蜀汉的钟会、姜维、邓艾都在混乱中被杀,吴国趁机派人参与西征,但结果被罗宪狠狠打败了。孙休听后大怒,又派陆抗支援。罗宪继续坚守,足足六个月,城里的大部分人都得了瘟疫。

与此同时,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国控制的西陵,陆抗在自己的后方受到威胁,不得不撤兵。

最终,罗宪成功解围,吴国也不得不放弃。后来,罗宪被任命为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还被授予武陵太守的职位。

罗宪的防守能力毋庸置疑。他不仅有极强的战斗指挥能力,还善于调动民心。

《三国志》记载他“励将士,固城守”,深得军民拥戴。如果罗宪在成都,他一定会坚决守城,团结城中士卒和百姓,将成都变成一座铜墙铁壁的堡垒。



更重要的是,罗宪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在永安城,他面对的不仅是敌军的压迫,还有士卒和百姓的恐慌情绪。

但他能够稳定军心,坚定士气。如果他在成都,他的稳健和坚定将极大增强蜀汉抵抗的韧性。

尤其是在邓艾孤军深入的情况下,罗宪完全有可能利用成都的地利将其拖入持久战,进一步削弱敌军的优势。

霍弋:边疆守护神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史称蜀汉后主。刘禅登基后,霍弋被任命为谒者,负责在宫中传达命令,随侍左右。



到了建兴五年(227年),丞相诸葛亮北伐的计划已经启动,为了准备汉中的防线,诸葛亮将霍弋召入丞相府,担任记室。

霍弋与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一同巡视各大军营,与士兵们并肩作战,分享他们的艰难和挑战。

诸葛亮去世后(234年),霍弋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继续在朝廷中任职。

延熙元年(238年),刘禅立刘璿为太子,霍弋被任命为中庶子,负责照顾太子的日常事务。

刘璿爱好骑马射箭,行事稍显放松,霍弋时常引用经典教诲,尽心尽力地劝导他,帮助太子保持规矩与节制。



霍弋的职务后来有了变动,先后担任了庲降屯副贰都督阎宇的参军,接着又转任护军,继续管理军营事务。

当时,永昌郡的少数民族常常依山避险,骚扰边境。为了安定边疆,霍弋被任命为永昌太守,带领军队平定骚乱,击败敌军头领,摧毁他们的村寨,从而使永昌郡恢复了平静。

霍弋也因此被晋升为监军翊军将军,并兼任建宁太守,负责管理南郡的政务。

到了263年,魏国大军进攻蜀汉,霍弋得知消息后,准备前往成都协助防守。然而刘禅已做出战略安排,拒绝了他的建议。



当成都最终失守时,霍弋悲痛欲绝,穿上丧服,痛哭三日。尽管部下劝他投降魏军,霍弋依然坚定地表示:“如今道路被封,不知主上是否安危,大事已去,不可轻易投降。

如果主上与魏国和解,愿意以礼相待,我会保境而降;若情况危急,我将以死捍卫,岂在乎快慢?”

据《三国志·霍弋传》记载,霍弋善于统筹全局,治军严明,深得南中各族支持。他曾多次调动南中兵力支援蜀汉前线,是诸葛亮治理南中政策的实际执行者。

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才能,还具备极强的政治智慧,能够平衡复杂的民族关系。南中一带山高林密,部落众多,但霍弋能以“恩威并施”的策略让南中彻底归附于蜀汉。



霍弋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不仅能守,还能迅速整合资源展开反击。如果霍弋坐镇成都,他很可能在第一时间识破邓艾的计划并加以应对,同时又能稳定军心,强化防守,让成都成为邓艾难以攻克的堡垒。

张翼,智勇双全的军中柱石

张翼,字伯恭,出生在益州武阳县,他的家世背景非常显赫。高祖张皓曾担任过司空,曾祖张钢则是扬州广陵郡的太守。说到张翼的祖上,最出名的要数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了。

不过,尽管家里有这样的辉煌历史,张翼的仕途并没有因为家世的加持而走得更顺利。

其实,刚开始他只是刘备占领益州时的一个小小书佐。直到建安末年,他才被推举为孝廉,后来才开始担任江阳郡江阳县的县长。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亲自带领大军攻占汉中,与曹操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争夺战。张翼被命令随军出征,他和赵云一起在汉中北山地区与曹军交战。

战斗结束后,刘备为所有立下功勋的将士封赏,赵云被封为虎威将军,而张翼也因在战斗中的表现被升职为涪陵令。

此后,他还先后担任了梓潼、广汉和蜀郡等地的太守,逐渐在蜀汉政坛崭露头角。

刘备去世后,张翼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先后担任了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等职。后来,他被委任为前军都督,负责遥领扶风太守,逐步从蜀汉南部的边陲调至与曹魏对峙的前线。



诸葛亮去世后,张翼被晋升为前领军,并封为关内侯。到了延熙八年(公元238年),他曾一度担任尚书,随后被封为都亭侯,并担任了征西大将军。

当时蜀汉朝廷有句俗话,叫做“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其中的“张”就是指张翼,这也说明了他在当时蜀汉的地位和威望。

他在蜀汉的多次防御战中表现非常出色,尤其擅长利用地形构筑防线。如果张翼在成都,他一定会在邓艾奇袭到来前布置重重防御,利用成都的天险拖延魏军时间。



更重要的是,张翼有极强的指挥协调能力,能够快速组织部队展开行动。他的镇定和从容在危急时刻尤其重要。

面对邓艾的奇袭,张翼可能会采取分兵牵制和主动出击的策略,让敌军陷入被动。他还会利用成都的物资储备和地理优势进行持久战,迫使魏军撤退。

老达子说

所以说,只要廖化、罗宪、霍弋或张翼中的任何一人在成都,蜀汉或许不会那么快灭亡。但历史没有如果,刘禅的软弱、内部的混乱,注定了蜀汉的命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