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说“状诸葛之智而近妖”,还有下一句“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这番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命人木头雕刻出另一个“傀儡”,最终让曹魏大将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

再加上《三国演义》等影视剧的渲染,让不少人都觉得,诸葛亮在智力和谋略上是完全碾压司马懿的。



个人感觉,这种说法并不对……

不可否认的一点,即使是在群雄辈出的东汉末年上,诸葛亮都能称得上是“人中翘楚”。

早先隐居于草庐时,便能洞察天下大势。后遇刘备三顾茅庐,帮助蜀汉奠定霸业。刘备病亡后,更是凭一己之力苦苦支撑危局数十年。

期间五次北伐,取得傲人战果。

反观司马懿,他在曹营的众多文臣谋士之中,也属佼佼者。

魏明帝曹叡就曾对司马懿说:“西方事,非君莫可付者。”意思就是,对付蜀国只有你才行。

而司马懿之所以会被后人冠以“诸葛亮手下败将”的称谓,皆因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演义里,公元228年,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进攻祁山深处的西城,却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

慌不择路的司马懿下令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往北山撤退,由此他被当成了诸葛亮的“手下败将”。



但翻看《三国志》以及相关史书就会发现,“空城计”其实是假的,诸葛亮跟司马懿真正的对决是在公元231年。

这年春天,诸葛亮兵出祁山,趁曹魏大都督曹真病重时,蜀军把曹将贾嗣、魏平的主力包围在了祁山附近。这时,司马懿从宛城紧急调来西线防备诸葛亮。

在史书中,这场巅峰之战分为数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司马懿带着大军来到了祁山附近,打算派一支小部队驻守上邦(今甘肃天水市),自己带主力部队去寻找诸葛亮的主力决战。

另一名曹魏大将张郃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兵分前后两军,前军抵御诸葛亮,后军驻守雍城(今陕西凤翔城南)、郿城(今陕西眉县北)。

司马懿却摆了摆手,他对张郃说: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一鼓作气歼灭敌军。身为主帅的司马懿,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诸葛亮位于祁山的大营。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倾巢出动,马上避其锋芒,率领大军奔赴上邦。这里只有4000名魏军防守,诸葛亮的速度快,先司马懿一步到达上邦。

此时的司马懿决定立即去追蜀军主力,但遭到手下将领的一致反对。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蜀军已经先一步到了,那继续去追,会有遇上埋伏的风险。

但司马懿却淡然一笑,还是决定去追。他给出的理由是: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到了上邦必先安营扎寨。这是需要时间的,等我们到那里时,蜀军应该还没有完成工程。因此,只要我们快一点,肯定能和诸葛亮展开决战。

果然,正如司马懿所料,赶到上邦时,诸葛亮的大营才刚扎完。

从此战的第一阶段来看,司马懿能够抓住诸葛亮性格上的破绽,掌握战场主动权。



当进入第二个阶段时,两军爆发一场规模不大的遭遇战,还没分出胜负,司马懿就立即收兵,同样安营扎寨,与诸葛亮形成对峙。

诸葛亮一看,觉得没什么机会,干脆带领全军撤回祁山。

司马懿还是选择追击,这正中诸葛亮下怀,蜀军已经在天水附近的卤城摆开了阵势。

据《晋书》记载,诸葛亮指挥大军占据了两个山头,中间断了一条河,做了一个巨大的“口袋”,等着司马懿的十几万大军自投罗网。

司马懿到达卤城后,没有立即与蜀军展开拼杀,反倒建了一座比对方大营还坚固的营寨,又把部队都收敛到大营里面,固守待援。

最终,双方都是无疾而返。

从此战的经过与结果不难发现,诸葛亮与司马懿互相见招拆招,二人对彼此都很了解,轻易不会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



后来诸葛亮连续领军北伐,司马懿则一直依山傍水据守,不与之战;诸葛亮倘若后撤,便主动率领大军一路尾,发现破绽立马发动攻击。

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发明出木牛流马,调动所能征发的十万大军,出斜谷北伐,孙权应约也发兵十万攻魏。

司马懿对诸葛亮仍取避不交锋,魏蜀对峙百余日,诸葛亮不断挑战,司马懿只是充耳不闻。

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人服饰,司马懿愠而不于色,反倒推断出诸葛亮积劳成疾,这才会不择手段的激怒自己。

最终,诸葛亮没能熬过是年八月,病逝军中。



可见,在与诸葛亮军事对抗中,司马懿尽量拖延时间,致使对方用兵奇谋无法发挥作用,最终迫使蜀军因缺粮自动撤退。

虽然看上去司马懿只是一直被动防守,可他却能在合理的时间选择恰当的战术打法,以最小的代价保卫了魏国西部边疆,这难道还不能反映出司马懿的智谋吗?

而在个人风度与政治见解上,诸葛、司马二人更是惺惺相惜。

譬如武都、阴平失守后,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不在营中,定去两城安抚百姓,派戴陵等人去夺寨。

诸葛亮将计就计,设下包围圈,司马懿在这时大方承认“孔明智在吾之上”。

诸葛亮也叹息:“彼深知我也。”

总的来说,司马懿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谋略,与诸葛亮几乎持平。只是司马懿城府深厚、心机莫测,既能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也善于玩弄权术、伪装自己。



诸葛亮派人送来女人的衣服,他也能照穿不误,这一点是诸葛亮远远做不到的。

只是从古至今,诸葛亮始终被认为是正人君子,司马懿却被称为奸滑小人,造成二人风评较大的状况。

然而,诸葛亮的“君子风范”成了他五伐中原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司马懿的小人行为反倒让他立于不败之地。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难以预料的规律,诸葛亮和司马懿谁高谁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下定论,但两个人都是后世评价甚高的一流人才是毋庸置疑的。

只可惜诸葛寿命短,“出师未捷身先死”,司马懿岁数长,熬死对手,给子孙打下三国归晋的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

[1]曾良,陈让先.诸葛亮、司马懿与君主的关系及其才智的发挥[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40-46.

[2]利民.解密:诸葛亮神机妙算何以最终斗不过司马懿?[J].吉林劳动保护,2014(09):4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