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中央无奈,只好同意他的请求,谁曾想他却给中央带来一个惊喜!



这名将军名叫甘祖昌,他所说的伤情,并不是在枪林弹雨中留下的,而是发生在新疆的一场意外。

1949年,甘祖昌跟随王震部队入疆,担任部队的后勤部部长兼财务部部长,负责十万余人的伙食、被装及营房等后勤保障以及部队的财务开支,工作异常辛苦。

历经多年的战乱,即使在物产相对富饶的东部地区,筹集这么多人吃穿用度,尚且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大西北荒漠地区,甘祖昌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困难像弹簧,你软它就强。甘祖昌本着这个信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殚精竭虑,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将十万余将士安置妥当,解除了大军剿匪、训练的后顾之忧。

1952年,甘祖昌带领几名战士外出执行任务,不成想被土匪提前破坏了必经路上的木桥,吉普车掉了下去。

甘祖昌脑袋受到了严重的撞击,当即鲜血直流,昏迷不醒。幸好有一个战士受伤较轻,将甘祖昌紧急转移到附近的部队,经历了紧急抢救,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不过,甘祖昌毕竟受伤太严重了,命是保住了,不过脑震荡后遗症从此之后伴随着他,一过度用脑就会头痛不止,时不时还会陷入昏迷。



甘祖昌后勤部长的岗位异常重要,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事情,好强的他想把每一件工作做到极致,可是发现越来越力不从心,他陷入了巨大的苦恼之中。

经过慎重的思考,甘祖昌郑重向组织提出了退出现役申请,理由是“身体状况已经无法适应繁重的工作需求,还是回家当农民比较好”。

组织上考虑到甘祖昌是老革命,且是我军后勤战线不可多得的人才,几次三番派人对他进行挽留。

不过,甘祖昌去意已决,且不断保证“即使回到了家乡,也绝对会永葆本色,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领导无奈,只得同意了甘祖昌的退役申请。依依不舍之中,甘祖昌与战友们告别,离开了奋战多年的新疆。

甘祖昌虽然回家了,却闲不住,甚至已经回家当农民的他,还在老家闹出了不小的动静,给党中央带来了一个惊喜。

那些年甘祖昌虽然位居高位,可是始终廉洁奉公,并未有多少财产,全家12口人,所有的家当装在一起只有3个箱子。

此外,甘祖昌让人准备了8只木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他计划好了,要将新疆优良的畜牧业引入老家江西省莲花县及周边地区,造福家乡父老。

果然,归乡后甘祖昌顾不得休息,立即挨家挨户拜访,了解乡亲们的困难,深入分析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落后的症结所在。



甘祖昌与当地政府负责人一道,制定了土壤改良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新疆畜牧良种繁殖工作。

一些人劝说甘祖昌头部有伤,多注意休息,他憨厚地笑着摆手说:“没事儿,在新疆当后勤部长太费脑了,确实干不了,家乡的这点活,还是能干的。”

每天天还没亮,甘祖昌就起床下地,真正当起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果不是了解他的人,还真的很难将其与纵横捭阖、转战多地的将军联系在一起。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甘祖昌并不是凭借力气蛮干,而是坚持向科学技术要战斗力。

在粮食种植上,从犁地到施肥、从育种到除虫,推动农民们改变了一直沿袭的做法,很快亩产量实现翻番;在畜牧养殖上,精心培育从新疆带回来的良种,一年后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甘祖昌孜孜不倦的努力,令他声名远播,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请他为特约研究员。除了在田间地头劳动,他还多次到学校、乡镇等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使得农业科学在当地不断普及。

甘祖昌带领着乡亲们建设家乡,他冲锋在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战天斗地的场景使他重新找回了激情燃烧岁月的感觉。

在甘祖昌和乡亲们齐心协力之下,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修建完成,江西省莲花县及周边地区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人民群众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红军的架子!”甘祖昌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俗话说,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人民盛赞甘祖昌为“将军农民”。

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深受丈夫的影响,也做了许多老百姓拍手称快的好事实事,后来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1986年3月28日,81岁的甘祖昌终因积劳成疾,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在弥留之际,依然反复叮嘱家人“丧事一切从简,切不可浪费”。

甘祖昌的遗物只有一只铁盒子,里面装着1955年他在授予上将时颁发的三枚勋章,分别是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