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 等远方开来的车 门口的板凳在那从没挪过 眼神还在期盼着 她生了一个又一个 都被号角的呼声 吹走了 山那边是什么 是烈士的英魄 是他们拼死保卫的新中国。
从阿嬷这首歌词可以看出,当儿女外出参加革命的时候,父母总会在门口拿着椅子等待儿女,期间远方的某处,能出现那个朝思暮想的人,然而战争的残酷,让很多人一去不复还,成为了为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再也没办法回到父母身边尽孝,父母很多时候也在等待中走完了生命最后时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没能等到儿女的归来,成为了不少父母人生的遗憾。
战场虽然无情,但是人有情,一些儿女在革命成功后,返回自己的家乡,探望多年未见的父母,然而这时候父母已经永远离去,这让他百感交集不禁落泪,向自己逝去多年的母亲请罪。
廖海光少将便是这样一位传奇,他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2年后他返回故乡探亲,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跪在母亲墓前痛哭流涕并请罪,从而表达自己对母亲亏欠。
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怎么回事,廖海光将军究竟有一段怎么样的传奇故事,今天来聊下这个事情。
廖海光湖南酃县一户偏僻的山村,他的父亲虽然是私塾先生,虽然父亲是私塾先生,但是一家有八口,所以依靠他那点工资压根没办法养活一家人,所以在没办法情况下,只能租种地主的地,从而养活一家人。
廖海光在六岁的时候进入父亲的私塾读书,然而在四个月后,父亲病逝,母亲瘫痪,这让一家人的生活,瞬间掉入冰窟,在没办法情况下,廖海光被人送去当养子,妹妹成为童养媳,原本安康的一家人,瞬间分崩离析。
到达养父家后,廖海光没有享受到一天温暖,这让他想到了那个贫穷且充满磨难的家,那里虽然穷,但是有温暖,他在十二岁的时候逃离了养父家,回到了自己家里。
抵达家的那一刻,他见到了瘫痪在床的母亲,不自觉落泪,母亲再看到他一刻,泪水也落了下来,毕竟眼前的人可是自己亲骨肉,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谁会愿意将自己亲骨肉送出去给他人抚养,所以两人马上抱在一起痛哭。
造成这一切的悲剧,就是至暗时刻的不公,所以想要改变至暗时刻不公,只能奋起反抗,从而让光明又一次降临古老的大陆。
在革命的光芒影响下,廖海光决定离家参加革命,为自己和无数穷人的命运努力。
1930年11月,十五岁的廖海光参加了红军,参军后的廖海光很快凭借自己勇敢机智脱颖而出,成为了班长,第二年的时候成为王震警卫员,加入了共青团,并成为一名党员。
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立下功勋,红军长征的时候,他作为先遣队,入广西、过湘江、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陕北。
长征结束后,廖海光已经从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红二军团直属队总书记、第十七团步校政委。
抗日战争以后,廖海光先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部指导员,抗大总校六大队二支队协调员等职务,在抗大的几年内,他为部队输送了2000多名军政人才,这些人中有不少人都成为了部队高级指挥员。
1943年4月,廖海光被调到胶东军区担任16团政委,在这里他指挥了海阳县祁格庄的攻坚战斗,以很小的代价围歼敌人一个团八个营,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之后的岁月里,日寇对廖海光所在牙山地区发动了猛烈攻击,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寇,廖海光坚守牙山,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成功一次次打退了日寇进攻,由于廖海光在牙山取得不错成绩,他被许世友上将称之为“牙山王”。
解放战争时期,廖海光已是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政委,期间他指挥部队参加解放莱州、济南等战役,由于他的高光生涯都在山东,所以廖海光也被称之为“齐鲁名将”。
之后,组织他又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后,他又奉命北上解放青岛和长山岛。
在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廖海光参加了200多次战斗,先南后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1955年,新中国举行首次大授衔的时候,廖海光被授予少将军衔,随后他又人选了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在随后不久,被任命为福州军区副政委。
这时候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穷小伙,如今的他完全有资格荣耀归乡,所以总想着有机会还是要回趟家,看看母亲。
1957年底,廖海光刚好要到北京参加一场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他对警卫员小张表示:“小张你知道吗,我已经整整27年没有回过家乡了,真想回去看一看啊。
小张直接表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将军过去军务繁忙,无暇回家,现在也该回一次家了。”
确实如此,建国后,廖海光被派到福州军区工作,福州军区和台湾益一海之隔,这让老蒋数次指挥部队骚扰福建,廖海光也没有惯着老蒋,而是重拳出击,一次次化解了老蒋攻击,为福建的稳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整体局势已经稳定,所以廖海光打算趁着这次机会回趟老家,见到警卫小张没多说什么,便决定第二天回到故乡酃县。
第二天一早,小张开着吉普来到酃县县政府,随后廖海光下车,走进县政府,随后办公室秘书接待了廖海光,接着廖海光笑着从口袋拿出工作者:“这是我的工作证”。
秘书随后翻开了工作证件,随后大吃一惊,因为他想象不到眼前的军人,居然是开国少将,于是他第一时间拨通了书记和副书记等人电话。
没等多久,酃县县委书记郭步书、副书记邓存良等人纷纷前来迎接廖海光。
郭步书书记紧紧握着廖海光的手,热情的表示:“将军重返家乡,我们有失远迎啊!
廖海光笑着表示:“离开家乡20多年了,这次从北京开完会,绕道回来,就是想回老家看看。
欢迎将军回来,给我们地方工作多作些指示!
廖海光则是谦虚表示:“我不了解情况不能瞎指挥。
随后,所有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随后,郭步书汇报了酃县的一些情况,让廖海光了解家乡这几年的发展情况。
廖海光则是向这些为家乡服务的干部表示感谢。
几位南下的干部则是争先恐后表示:“将军南征北战,爬雪山,过草地,抗日寇,打老蒋,更是功勋卓著啊!
这时候郭步书书记十分愧疚表示:“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县城到您家乡至今还没有公路”。
之所以没有修建公路,根本原因就是新中国虽然已成立,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这时候全国范围内百废待兴,不少地方都没有公路。
廖海光也没责怪郭步书,而是笑一笑表示:“走一走,沿途还可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这多好啊。
第二天一早,廖海光在县委书记等人陪同下踏着土路返回了家乡田螺寨。
一路的风景,都是那样的熟悉,不自觉间就抵达了田螺寨。
家乡人民早就知道廖海光将军回来的消息,不少人都来到村口迎接将军,廖海光看到前来迎接的乡亲,含泪表示:“离开家乡20多年了,今天才回来看望乡亲们,我心中有愧啊!
随后廖海光和家乡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之后他来到了堂弟廖光玉家里,这时候他想起了小时候的好友廖春光,于是便向周围人询问:“廖春光比我早一年参加革命,他现在还活着吗?
这时候有人回答:“1933年,国民党王东原部来酃县围剿游击队,廖春光在和敌人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解放后被评为烈士了。
后来,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坂溪一个乡现在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20多个。
廖海光心情沉重地说:“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啊多少同志牺牲了,我能活到今天,也是无数战友用鲜血换来的,想到这里,我没有理由不为党和人民奋发工作,所以我回来得迟了!
回到家乡后,廖海光受到了家乡人民热烈欢迎,这让廖海光觉得自己应该摆下酒席,随后他自费摆了酒席,感谢相亲们,和相亲们的相聚,减缓了他对家乡的思想。
除了见见乡亲外,还有就是要要祭拜母亲的坟墓。
从参加革命那一刻,廖海光一直在外奋斗,没机会在父母面前,这让她十分亏欠,总想着可以在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照料自己母亲,然而母亲并没等到他功成名就那一刻就离他而去,这一离别,成为了她永远的伤痛。
第二天一早,廖海光准备了祭拜用的贡品和香烛,祭品来到母亲坟墓前,跪下痛哭:“娘,儿子不孝啊,既没有赡养您老人家一天,也没有为你送终尽孝,今天特向您请罪来了。
多少无奈和愧疚,还有曾经的过往,都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1933年的12月的一天,廖海光和2名战士来到酃县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后,他顺道回到了一趟家,回到家后,他看到正在田里干活的母亲。
母亲在见到廖海光后,不禁老泪纵横,接着抱着廖春光说:“我相似你了,这次回来就多住几天吧。”
面对母亲的挽留,廖春光一百个心想要留下来,然而这时候局势让他没办法留下,于是他十分不舍对母亲留下了眼泪:“儿子,这次来酃县是执行一项任务,时间紧迫,不能久留,望娘多多保重,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把您接到我的身边,永远陪伴着您。
母亲在看到儿子没办法留下来,于是找了三个红薯给儿子和其他两个战士,让他们填饱肚子。
廖海光看着母亲不禁落泪,父亲的早逝,让母亲含辛茹苦的将几个孩子抚养长大,可以说为了这个家庭,母亲付出了这一辈子,身体早已经透支,所以他十分希望,能在革命成功后,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然而母亲并没有熬到革命成功那一刻,就早早离开人世,而这一见,想不到是最后一面,这让廖海光的内心十分痛苦。
这时候,堂弟廖玉光将廖海光扶起来,并对廖海光说:“自从那次分别后,伯母就一直在贫病交加中生活。你随红军长征不久,伯母就溘然去世。临死之前,她一直喊着你的名字。后来多亏乡亲们帮忙,选了这块好地方安葬了她老人家。
接着廖海光起身,将周围的杂草除掉,然而再次和母亲三鞠躬,含泪表示:“娘,您就好好安息吧!儿子来日有闲,一定再回来看您老人家。
祭拜完母亲,廖海光又在田螺寨住了几天,几天后便离开了家乡,返回部队。
回到福州军区后,廖海光指挥了我军炮轰进门的作战经过,在这次作战行动中,给与国军七千多人伤亡,随后他继续留在福州军区,特殊时期的时候,他意志坚定,顾全大局,确保了大批福建同志免受到迫害。
在之后的岁月里,廖海光一直在福州工作,可由于工作忙碌,让他不能经常回到家乡,一直到1993年,廖海光在福州病逝,享年78岁,廖海光去世六个月后妻子也与世长辞。
廖海光去世后,他的遗体被送回家乡,陪伴在自己母亲,了却了生前不能孝顺母亲的遗憾。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引用于:抖音百科:廖海光。
《齐鲁名将廖海光》_吴清成
《乡情萦绕,廖海光回故乡》_王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