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 员 秦黛新
在2025年春晚的舞台上,旨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小品《花架子》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和点赞,然而,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与小品相似的情节却在现实中上演了。
2月3日,某古城一网友发视频称,因其店铺未按要求在夜间打开屋内灯光,被多名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将灯打开,店门被更换了新锁,现在无法正常营业。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据报道,当地政府曾发布《古城亮化倡议书》,倡议春节期间某古城内沿街商户尽量延长营业时间,夜间开启店铺灯光,让城市的夜晚更加璀璨绚丽。
为实现彻夜亮灯撬锁开灯的行为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针对店铺老板反映的问题,当地区委办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此事,确实不合适,目前正在处理当中。
古城亮化倡议,本是为了美化当地 景观环境,给游客一个更好的体验感,却在具体执行下变成了强制性的命令。不论有没有人都要彻夜亮灯,一是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在商家拒绝后,暴力撬锁进门开灯完成任务的行为更暴露出个别地方权力越界、漠视群众利益的治理短板。
此类现象的深层症结在于个别干部将“城市形象”等同于“整齐划一”,把节日氛围简化为灯光秀场。这种扭曲的政绩观,既忽视了商户的经营成本与合法权益,也遮蔽了群众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真实需求。
当前,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通过多种手段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亮化工程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需要看到的是, 灯光亮化,照亮的应该是每个城市的底蕴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而绝非形式主义的政绩报告。 倘若将提升形象的利好举措演变成了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不仅不能起到正面的效果,更会影响各地的营商环境和文旅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更需要法治化、人性化的治理智慧。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建立与市场主体的沟通机制,用补贴奖励、文化活动等柔性引导替代强制命令; 在落实政策时,需恪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底线,警惕以集体利益之名侵犯个体权益。 春节氛围的营造,终究要以群众的自发参与、文化认同为根基,而非靠行政力量“撬锁亮灯”。
当前,国家正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摒弃“权力惯性”, 在依法行政中唯有真正站稳人民立场,将“管理者思维”转化为“服务者意识”,才能避免“亮灯工程”变成“民心阴影”,让节日的人间烟火温暖每一扇自愿敞开的门。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