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严格避免任何仪式性的东西,因为它们很快就会腐烂”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形式主义的本质及其潜在危害。
仪式,作为形式主义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我们的生活、社会乃至思想领域中广泛存在,有时,人们甚至难以察觉。这些仪式不仅脱离了实质内容,甚至,在很多时候,形式已经超过本质,逐渐影响侵蚀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思想以及个人成长。
不少人的生活和工作已经逐渐仪式化和形式化,逐渐失去了对事情本质的察觉和追问。他们不愿脱离舒适圈,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着与过去同样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式。
正如葡萄牙诗人和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所言的那样,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强调,成功者每天都在提升自我,失败者每天都在重复自我。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被埋葬。
自己是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源,认识自己是一切智慧的起点。成功和失败全因自己、痛苦和焦虑的根源也在自己、眼中的世界也由自己的视角所决定、人生也由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所决定。
人生的真正意义也在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维特根斯坦强调,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如果他用灰尘蒙住了自己的两只眼睛,那他就不会是伟大的。如此微小的思想,却填满了某个人的一生!正如有人花毕生的时间在一个小小的国度里周游旅行,并且认为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人难以认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在于逐渐将自己的生活仪式化和形式化,以一成不变的眼光和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很少审视自己,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独立思考、察觉事物的本质、找出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和提升、发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不少人的生活态度和看待事物的视角逐渐形式化和机械化,人生追求流于表面,失去了对欲望本质的追问,正如尼采所强调的那样,人所爱的不是欲望对象而是欲望本身。即满足自己的内心,让内心快乐与平静。
持久的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所有的外求,均只能得到一时的满足。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在不少时候,人们不能控制外物或改变外部环境,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或转换自己的视角和态度。
对此,维特根斯坦强调,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如果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我们会想到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变,即改变我们的态度,我们甚至几乎没有想到过。
不少人的学习、工作和思考也逐渐变得形式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很少验证自己学习和工作成果。读了很多书,但从不总结规律,也没有用到实践中。
但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不能传授,学习和获得知识的唯一目的在于获得智慧,只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应用,才能最终获得智慧。
有些人,当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很少反省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并改进,却期待着未来会出现与过去不一样的命运。
人类生活的核心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度思考,但不少人的思考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见。
婚姻也逐渐仪式化和形式化,不少人为了婚姻而婚姻,却忘了婚姻的本质和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有些人甚至将婚姻当成是价值交换。却忽视了价值交换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婚姻的本质和其形式主义背后的沉重。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强调的那样,假如你已经拥有了一个人的爱,那么再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但若是想购买它的话,那么任何一点牺牲都是巨大了。
有些人的修行也过于仪式化和形式化,忽视本质,忘了人生何处何时不修行,烦恼即菩提,转念即自在,心有莲花开,处处皆净土。心不苦则智不开,心不死则道不生,心须经事上磨才能变得强大,如如不动。
这种仪式化和形式化的生活态度,让我们迷失自我,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被自己错误的视角、自己和他人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所误导、被不合时宜的风俗和偏见所摆布。
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形式主义的侵蚀,不能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而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寻找真相,发现并坚持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