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一辈子主要忙的事情是人事,而人事的关键在于人,人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那么,要想让自己做事的机会更多、成功率更高,除了一直坚持提升自己之外,就是要广交朋友,认识的人越多,机会越多,而且,认识的牛人越多,好机会自然也越多,简而言之,他人即机会,很多时候,人与人的能力是不相上下的,差就差在了机会,也就是差在了认识的他人这个关键上。
——坤鹏论
关于第十二卷的写作年代,学界有不少争论,在此就不赘述,毕竟都是一家之言;
可以确定的是,它应该是亚里士多德晚期思想和晚期作品,这是无疑的。
从内容上看,这一卷的前五章有不少是复述以前各卷讨论的一些问题,
比如:实体问题、变化的种类等问题;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逐渐从讨论感性存在形式的实体转向了非物质的、不运动变化的、永恒的实体,以致最后达到最高理性、最高的善等占据最高地位的神学的归宿。
以上是这一卷内在的主要线索,我们在阅读时要牢牢把握。
第十二卷第一章(1)
原文:
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本体;
我们所探讨的正是本体的原理与原因。
解释:
亚里士多德在一开始就将研究的领域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扩大到了全宇宙,
他说,我们研究的主体是实体;
因为我们所探求的正是实体的原理和原因。
原文:
倘宇宙为一整体〈完物〉,
本体就是这整体的第一部分;
倘这整体只是各部分的串联,
本体便当在序次上为第一,
其次为质,
继之以量。
解释:
因为如果我们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整体,
那么,实体就是这个整体的第一部分;
而如果我们把这个整体看作是各部分的依次相继串联,
那么,实体在顺序上就该排在第一,
接下来是质,
再次是量。
原文:
同时后两者实际上只是本体的秉赋与动变,并非全称实是,——将这些也算作实是,
“不白”“不值”之类便也成为实是;
至少我们有时也得说“这里是一个不白的”。
解释:
同时,后面的质与量实际上只是实体的属性和动变,并非全都可以称为实是,——把这些也算作实是,
“不白”、“不直”等这类事物也就成为了实是;
至少有时我们还是会说“这是一个不白的”。
换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质和量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实是,而是存在物的各种质和各种运动。
这是他在第七卷中反复说明过的,因为只有实体这个范畴才有独立分离的存在,其他各个范畴都是附着于实体上的质、量、地点、运动等等。
原文:
又,除了本体而外,其它各范畴均不能独立存在。
解释:
一句话,除了实体之外,其他各个范畴都不能独立存在。
原文:
早期古哲学家也习知本体的原始性;
他们所勤求的也正是本体的原理,要素与原因。
解释:
早期的古典哲学家也熟知实体的原始性质;
他们所致力追求的也是实体的原理、要素和原因。
原文:
现代思想家趋向于以普遍〈共相〉作本体
(由于他们的研究趋重于抽象,因而凡成为科属的普遍事物,他们就叙为原理与本体);
但古代思想家却将个别〈殊分〉事物,如火如土者,列为本体,不把它们的共通物身当作本体。
解释:
现代思想家倾向于用普遍性(共相)作为实体,
现代思想家主要指的是柏拉图和柏拉图学派人士。
因为他们的研究偏于抽象,因此所有成为种类的普遍性事物,他们就将其叙说为原理和实体,也就是理型。
但是,古代思想家却将个别事物,比如火、土、水等,列为实体,不把具备它们的共通之物作为实体。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