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的意义远不止理解历史与传统,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以其蕴含的智慧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今天,古典学作为思想宝库的价值正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围绕古典学在当代的意义、古典学肩负的使命、新一代学者与受众的培育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意大利墨西拿大学中世纪哲学副教授濮若一(Nicola Polloni)。他表示,古典学对于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促进不同文明间和谐共存与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
回望过往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古典学的意义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在濮若一看来,古典学在重建历史认知过程中的价值不言而喻。不过,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不应止步于此。他认为,忽视过往便无从预见未来;不探究价值观与思想如何随时间推移而演变,便无法获得对当下的深刻认识与批判性理解。若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人们需要深入了解过去,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作为哲学领域的研究者,濮若一深知如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与过去迥然不同。然而,若从伦理学、形而上学乃至自然科学等角度探索古今挑战的渊源,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共性。这意味着,在某些问题上,通过挖掘以往的议题、解决方案及论证过程,人们可以在前人的智慧中觅得论据与启示。古典学的意义也在于为当下及未来构建更为完善的认知体系,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提供指引,这是该学科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古典学宛如一面历史的明镜,让人类得以回望过往,分析过去的决策与事件进程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并在其中探寻走出当下困境的钥匙。”濮若一如此说道。
尤为关键的是,若要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深刻理解古典文明对不同社会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这种影响既多样又相似,不断塑造着社会面貌。将视野放至全球不同文明,濮若一认为,无论古典文明对不同社会的影响相近还是相异,都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每种文明都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化与传统,在独特性之外也存在共通之处,比如人类一直在努力回答一些基本的宏大议题,包括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等。濮若一告诉本报记者,不同文明以不同方式探讨这些重大问题,问题的结论与立场展现了人们对其存在本身及所处宇宙的思考,不仅对各文明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也值得从更广阔的全球视角去深思。文明对话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对社会历史及背后文化与理念的理解进行。这与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及推进更为平等且相互尊重的新型跨文化对话方式的行动不谋而合。
助力建设多元共融的世界
“西方社会似乎存在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沉湎于早已逝去的某个单一叙事的时代。”濮若一说道,“这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尤其阻碍了人们共同解决气候变化、社会包容等紧迫问题,不利于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认为,西方社会缺少广泛的历史意识,应当深入研究历史,了解西方文明的根源以及具有关键性影响的事件;同时,明确最终目标并非单纯复制或再现某种过去的“辉煌”,而是将未来看作尚未展开、充满无限可能、等待人类创造和完善的美好明天。围绕这一话题,他进一步阐述到,当前,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进程还在持续演进之中,其全面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在濮若一看来,全球化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第一种路径是单一叙事下的文化同化,这可能导致多样性逐渐丧失,霸权文化继而大行其道。这种路径绝非唯一的选择。另一种路径则截然不同,即珍视本土文化与传统的内在价值,将全球化视为一种契机,以尊重、善意的态度将本土文化与传统融入更大、更具包容性的全球体系之中。这种路径具有变革性,在保留每种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整体,通过深入对话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共同繁荣,实现文明发展的丰富与成长。如此,各国本土文化便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各自以独特的音符为优美的旋律增色添彩,合力谱写一曲和谐的全球乐章。
古典学的使命之一在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增进人们对全球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理解,支持文明在互相尊重中繁荣发展,使多样的文明平等地成为共创更美好未来基本且独特的要素。人们不但应当重视本国的古典文明研究,还应重视对其他文明古典遗产的研究和跨文化交流,因为历史与文明并非某一国家或民族的专属,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以濮若一正在进行的研究为例,他与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晋世翔合作,比较东西方哲学对于世界运行规则的解读,对比中世纪欧洲“materia”和中国“理”与“气”概念的异同。濮若一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的深刻联系,也为通过比较与融合创造出新颖且独到的学术成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学研究后,他注意到了东西方学术研究的差异与共性。他告诉本报记者,一些西方学者偏重理论探讨而忽视了实践应用的价值。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术研究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他表示,西方哲学史教育也应融入东方哲学的内容,展示不同传统之间的异同,以此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为书写面向未来的全球哲学史贡献力量。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古典学,亦适用于其他学科。
濮若一提到,他感受到中国对深化古典文明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重视,这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如他所说,古典学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更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与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为例,这些平台让各类经典作品和古典学研究方法汇聚一堂,促使各国学者增进交流与理解,进一步打破学科界限,挑战西方学术界常有的学科壁垒,有助于为建设一个真正包容的世界奠定基础,避免陷入单一叙事的窠臼。
发掘古典学的独特魅力
一些人认为古典思想与文学作品单调乏味,不过是对过往的机械重复,而新一代年轻人应追求新鲜事物。濮若一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误解在欧洲相当普遍,虽部分基于现实,却也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古典学实则是新思想的宝库。古典学领域每天都在产生新发现、新见解,其价值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能持续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灵感与创新源泉。
要打破这种误解,就需要将古典知识传递给公众,让公众认识到古典学的魅力与重要性。濮若一在采访中强调,古典学的传播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它可能是激发新一代年轻人对该领域兴趣的关键所在。他坚信新一代年轻人将凭借前人难以获取的新工具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卓越成就。新时期的技术将赋予人们无限可能,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便能超越前人的局限。不过,他也意识到,年轻人未必对古典学抱有浓厚兴趣,这是古典学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让公众摆脱上述错误认知的束缚,激发非学术背景的受众尤其是学生对古典学的兴趣,是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专业知识的传播与普及需要应对重重困难。濮若一有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内容为中世纪哲学科普。他深知当受众为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普通公众时,要将复杂深奥、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才有利于传播,然而这对未受过相关训练的学者而言颇为不易。与此同时,如何避免学术内容庸俗化,保持原有的深度与魅力,也是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他坚信,如果学生未能充分理解某些内容,那更多是教育者的失职,而非学生的过错。“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新一代年轻人,指责他们对古典学缺乏热情。相反,我们应致力于让古典学变得引人入胜,让新一代年轻人认识到,通过古典学研究,能够释放创造力,展现独创性,探索过去的智慧,为当下与未来提供启迪。”他说道。
濮若一认为,学者有责任跨越学术与非学术的鸿沟。学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象牙塔内研究,还应更积极地与广大受众沟通。对于学术研究只需面向同行、无须顾及学生或公众的观点,濮若一不予认同。在他看来,这种态度不仅狭隘,甚至是有害的,因为传播知识、激发兴趣、与感兴趣的人进行交流,都在学者的职责范围之内。他表示,古典学学者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需跨越时间与专业界限,重建宝贵的古典知识并引入当代;另一方面,需开放教学与研究,为全球性工作奠定基础,培养新一代学者与受众,帮助他们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创造一个以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为特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世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古典学学者在认识论上保持谦逊与开放,定能为此进程作出重要贡献。总体来说,濮若一对古典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通过努力,不仅能够激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古典学研究的热情,还能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点上,点燃更多璀璨的思想火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陈禹同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