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河街街景。胡雅文/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雅文 北京报道
早在小年夜,常德人的朋友圈就已被一则的“湖南春晚非遗8分钟”小视频刷屏。在节目中,罗一舟、任敏饰演的刘海哥和胡大姐夫妇身处河街,在穿紫河上泛舟、在河畔小巷中穿行,听常德丝弦、品擂茶、赏麻质画,引导观众感受绵延千年的灯火辉煌。
受寒潮影响,春节假期的湖南地区连日阴雨绵绵。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是人们欢度春节的热情丝毫不减。从茶楼、特色美食店到非遗表演……2025年春节期间,《华夏时报》记者终于有机会走进湖南常德河街,跟着非遗过大年。在满街花灯下,在乡音环绕里,探寻这条重获新生的古街在新春佳节的独特魅力。
古街重获新生
湖南常德位于湖南北部,北连荆襄,南通长沙,东临洞庭湖,西连张家界。市内水系丰富,河湖众多,仅沅江、澧水两大水系的航道里程就达到1753公里,占到湖南省航道里程的十分之一。
地理资源优势曾为常德带来了繁荣的水运经济和码头文化。在明朝正德年间,江畔的吊脚楼因为地势较低,每一次涨水都会被淹没,积水成河因此得名河街。至清朝嘉庆年间,开始有大小河街之名。清代嘉庆《常德府志》记载:常德沅江岸边,一边是水,一边是城墙,从东门到大西门是绵延两公里长的繁华河街,依次为大河街、小河街和麻阳街。
民间谚语有云,“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痞子。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清末民初,以河街为中心的常德城区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白银3000万两。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陆上交通发展,水运衰落,常德码头逐渐失去重要地位,大河街、小河街繁华不再。1943年,河街是常德会战的激战之地,街道、建筑、洋行与会馆都在炮火中毁于一旦。
2014年1月,关于《复原清末民初常德沿河古街场景,打造文化旅游亮点》的提案被采纳。一年后,河街异地重建项目破土动工。2016年10月18日,伴随着常德旅游节的开幕,沈从文笔下的河街涅磐重生,成为集商业、旅游、文化和历史为一体的常德古街。
在2024年上半年,常德河街游客量超420万人,营业额达到2.9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游客量达297万人,同比增长114.99%;商户营业额2.2亿元,同比增长154.14%,均创河街开街以来历史新高。
非遗表演天天有
如今,重生的常德河街是市内的一大商业中心、热门的文旅街区,也是人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场所。对于当地人而言,河街可以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的服务,不少人选择在河街吃一顿擂茶、湘菜或者烧烤,再选一家店坐着喝茶或咖啡,最后吹着晚风沿河漫步,欣赏穿紫河畔的湖光暮色。市民小柳(化名)告诉记者,她就住在河街附近,平时经常会来河街散步,在这喝茶也十分惬意。
新打造的常德河街,街道总长度约1.43公里,由麻阳街、大河街、小河街三段组成,总占地面积13.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67万平方米,单体建筑208栋。复建的麻阳以单边屋搭城墙而建为主,临河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主要经营干货和全国各地风味小吃;复建的小河街,全长约331米,建筑比麻阳街略大一些,采用砖木结构,标志性建筑为南熏楼和土地庙;复建的大河街为千米大街,还原了1943年前的洋行、店铺和住宅,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以四合院和窨子屋为主。
春节期间,记者走进这条充满常德记忆的古街。阴雨绵绵的天气实在说不上舒适,不过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叽叽喳喳中,暗沉的天都显得轻快了起来。古香古色的木楼之间灯笼高挂,踩在青砖路上的人们聚集在街边小摊、沿街食馆、文化景点和拍照打卡点,和亲朋好友一起共度新春。市民小颖对常德酱板鸭、牛肉粉、擂茶等特色食品如数家珍,并表示“河街很有过年的年味,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很不一样。如果想了解河街历史的话,还可以逛逛这里的常德老文化馆。”
除了从小听到大的常德丝弦和花鼓戏,麻质画、桃源刺绣、常德木雕、澧水船工号子等种类繁多的非遗都是常德厚重的文化家底,也自然是文旅融合的“富矿”。
在这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常德河街围绕民俗与非遗文化,策划了2025年“河街迎新,金蛇闹春”为主题的小年夜、春节和元宵节游园会,设置了笔架城书法互动、常古楼皮影戏、半月池非遗表演步步生花(打铁花艺术表演)、春秋广场品味河街等十大主题打卡点,财神巡游、变脸、舞狮等表演轮番上演。1月23日至26日,常德河街的经典建筑——鸳鸯走马楼也陆续上演了戏剧、曲艺、歌舞等惠民公益演出。
据湖南日报报道,常德河街在假期前4天的人流量约为50万人次。在市委组织下,这些演出也有河街周围单位的贡献。小柳告诉记者,“河街今年非常热闹,常德正在举全城之力打造河街这一常德名片,比如为了保证每天都有演出,河街附近的单位都会在新春期间表演常德丝弦等节目。为了方便游客停车,周边单位也打开大门,让游客能免费停车。”
从打开味蕾的当地美食、仿古而建的亭台楼阁到传承千年的文化,重生的河街站在旧世界的肩膀上,融合历史文脉与城市空间,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新记忆。漫步河街,曾经的码头与商行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商铺,消失的商人与工人变成市民与游客。河畔行人不急不缓,正如穿紫河碧波悠悠。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