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6日讯小宇(化名)今年15岁,初三刚开学没多久就表现得不太正常。每天早上赖在床上,怎么叫都起不来,跟妈妈张女士说自己浑身发软、一点儿力气都没有,根本不想动。张女士赶忙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小宇有轻度抑郁,还伴有焦虑情绪,建议先进行心理咨询,疏导一下。可小宇却像着了魔一样,张女士好不容易约好的心理咨询,他就是不肯去,还梗着脖子,态度强硬地坚称自己没病。更让张女士发愁的是,小宇连学也不去上了,只要一提上学,他就捂着肚子喊疼。可只要一玩手机,小宇就立马精神抖擞,跟没事人一样。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集团心理专家宋沁航老师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导:

老师在了解情况后发现,小宇的家庭是“焦虑妈妈+缺席爸爸+抑郁孩子”的家庭模式,爸爸的缺席让张女士陷入焦虑和孤独,进而用焦虑捆绑孩子,形成病态共生关系。张女士困惑自己无微不至的付出为何没让孩子更好成长?专家老师解释这是掉进了“穿针心理”的坑,即目的性越强,成功概率越低,家长过度关注控制,会打压孩子自我成长本能,增加孩子患抑郁症风险。张女士如今才明白,儿子的抑郁,实则是替全家在承受痛苦。

对于小宇的情况,宋沁航老师给出以下建议:

一是不做控制欲强的父母,孩子长大后易引发亲子冲突,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对父母报复,家长应尽早察觉控制欲,多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

二是觉察焦虑,打破 “穿针心理”,父母在批评指责孩子前先感受自身焦虑,回想自身失败经历理解孩子,通过自我觉察放下固执,接纳理解孩子;

三是有效付出,张女士的付出不被孩子认可,是因为孩子感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觉得压力大而抗拒,父母应调整付出方式。识别 “过度付出” 行为,区分个人期待和孩子真实需求,坦诚沟通,给予无条件的爱,学会爱自己。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