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假期的热闹喧嚣还在耳边,可不少人已经被“节后综合征”缠上了。 困倦乏力、对工作提不起劲、一想到上班就发愁……这些是不是也成了你这几天的日常写照?别慌,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二病区负责人赵哲婷医生来为大家支支招。
这几天,赵哲婷医生的诊室就来了不少被“节后综合征”折腾得够呛的患者。32岁的上班族晓晓(化名)便是其中一员。回想起刚过去的假期,晓晓满是无奈:“放假那几天,我每天都玩到凌晨才肯上床睡觉,早上一睁眼太阳都晒屁股了,那日子过得别提多自在。谁能想到,一上班就遭了罪,每天早上都得跟打仗似的爬起来,困得我呀,工作的时候眼睛盯着文件,心思早就飘到九霄云外去了,效率低得可怜。”
赵哲婷告诉我们,像晓晓这样的情况,在节后这段时间十分常见。“节后综合征”主要在生理和心理这两大方面“兴风作浪”。
从生理上看,很多人在假期里把生物钟搅得一团糟,不是失眠就是嗜睡。饮食也毫无规律,各种大鱼大肉敞开了吃,肠胃被填得满满当当,不堪重负,结果就是食欲不振或者消化不良。还有不少人浑身疲惫,肌肉酸痛,甚至莫名其妙地恶心、眩晕,肠胃也跟着闹起了“小脾气”。
心理方面同样不省心,有的人患上了“假期结束抑郁症”。假期一结束,孤独、无聊、郁闷的感觉就一股脑儿地冒了出来,失落、焦虑、抑郁等情绪也随之而来。一想到要上班上学,心里就直发怵,注意力也很难集中,精神高度紧张。
为啥“节后综合征”这么容易找上门呢?赵医生解释道,从神经机制来说,节假日大家都尽情放松,不是长时间玩乐,就是忙着走亲访友、各种应酬,原本规律的作息被彻底打乱。等回到工作岗位,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身体和心理就会产生逃避的情绪。从心理学角度看,假期里大家都放纵自己,打破了原本正常的生活节奏,假期一结束,之前的负面情绪就又回来了,而且可能比之前更严重。另外,原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被假期打破,想要重新建立起这种规律,身心自然会出现不适应的症状。
那么,到底该怎么摆脱“节后综合征”的纠缠呢?赵医生给出了几个实用的小窍门:
• 调整作息:得提前按照上班或者上学的时间来调整生物钟,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和大脑慢慢回到正常的作息轨道上。比如,每天提前30分钟上床睡觉,早上提前30分钟起床,慢慢地适应,可别一下子把自己逼得太紧。
• 合理饮食:节后的饮食要尽量清淡、均衡,多吃点蔬菜、水果,这些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可是肠胃的“好朋友”。再适量摄入一些蛋白质,像鸡蛋、牛奶、鱼肉之类的。可千万要管住嘴,别再吃那些过度油腻或者刺激性强的食物了,给肠胃放个假,让它们也能好好休息休息。
• 适度运动:像散步、慢跑、瑜伽这些有氧运动就很不错,它们能让你的身体重新充满活力,赶走疲惫感,还能提升睡眠质量。每天下班后,去公园散散步,半个小时左右,既能放松心情,又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 心理调节:要学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心里反复告诉自己,假期已经结束啦,是时候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了。要是感觉焦虑、压力大,不妨听听喜欢的音乐,沉浸在旋律里放松放松;或者读一本有趣的书,暂时忘掉烦恼。也可以试试冥想、深呼吸这些放松训练,让自己的身心都平静下来。还能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聊聊假期里的趣事,分享一下工作心得,这样既能缓解心理压力,又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 逐步适应:节后刚开始工作,可别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也别急着给自己安排高强度的工作任务。给身体和心理留一点时间来适应,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节奏。
赵医生特别提醒,把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用,能有效地缓解“节后综合征”带来的各种不适,帮助大家更快地找回状态。但要是这些症状一直持续,时间比较长,或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那可千万别拖着,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来源: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皮正莉 张孟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