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业,要求家长一旁陪伴,同时要求家长不能发出一点声音,不然就会发脾气。整个场景描述下来,呈现着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种互动状态:孩子正在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完成的过程要求父母全程陪同一起完成,而且要求的是一种非常高质量的陪伴,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感受到焦虑与不适,时刻对孩子可能的脾气爆发感到紧张担忧,整体氛围非常不轻松。
直观的感受是这个孩子似乎很难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孩子自身的独立性尚不足够。或许这是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或许是个还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在发展自我独立性的成长阶段中。这个阶段的孩子确实是需要父母能够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
此时的孩子自身容易处于焦虑烦躁的情绪状态中,面对自己对自己的掌控,尚没有发展出很好的应对能力,内在的混乱与冲突交织在一起,向外延伸出去,呈现出一种可以操控一切的状态,这是情绪向外的迁延,似乎很想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掌控来实现对自己内在冲突的管控。
如果父母可以理解到这是孩子内心中一种成长性的需求,或许会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多一些的理解与支持。当父母情绪不因孩子的要求而起伏不安时,父母陪伴的质量自然也会提升起来。
同时父母所呈现出来的涵容能力,会帮到孩子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平静下来的内心,才能够逐步消化自己的情绪,逐步发展出对自己进行约束以及掌控的能力。
生活中显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遇到同样的情况会有同样的需求,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自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况。作为父母需要足够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所呈现出来的气质特点,在父母的身上也会同样的出现。
另一方面,孩子对父母的管控也呈现出亲子互动中的其他两种可能性:
一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始终处于孩子需要运用发脾气这样的方式来管控住父母,不然父母可能就会远离孩子的需求。
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孩子习惯性的需要时刻保持着一种对父母的关注,而不能放心地将专注力投放在自己的事情上,这种情况下最好可以通过家庭咨询的方式来获取帮助,而且更需要获得帮助的是父母,而不仅仅是孩子。
二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投射性认同,孩子在面对自己的坐不住时,好像就是会感受到父母的坐不住,而此时也恰恰正是父母坐不住的时候,仿佛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某种默契,彼此在进行着相互的制约。
因此当父母不敢乱动怕惊扰了孩子的时候,可以先觉察一下在进行陪伴时自己的内在情绪体验是多么的焦虑与不耐受。与其要求孩子尽早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如父母先帮助自己学会与自己的焦虑情绪相处。
当孩子处于情绪困扰的状态里时,如果父母始终能够呈现出内外合一的稳定,或者说父母安心于自己所专注的事情上,而不是时刻警惕着孩子的情绪反应,将孩子的情绪化反应视为可理解和可接受的状态,是对孩子完成自我发展的良好助力。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