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我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亦是一种情绪表现。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达观地面对生活,有的人却因为一点小事儿就忧心忡忡呢?焦虑的这些危险因素你都知道吗?


家族遗传风险

家系调查发现,在焦虑障碍的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5%)。双生子的调查显示,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50%,比双卵双生子高得多,证明焦虑障碍是有遗传倾向的,但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也不是100%,证明环境因素也起作用。一般认为,焦虑障碍的遗传率为30%~40%。


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

家庭不和睦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家庭和睦可以培养孩子活泼聪明的天性;相反,家庭不和睦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会使孩子痛苦难言,易导致焦虑的情绪和形成受压抑的性格。

家长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呕心沥血甚至“踏破铁鞋”为孩子寻觅成才的路。但人们往往会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讲究方式而落得事与愿违的下场。

有些父母让孩子从3岁起背唐诗,5岁起学书法,周末要练琴,寒暑假学绘画,一年四季给孩子请家教。他们实施类比教育,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与班上学业优异的孩子比,与各方面“出类拔萃”的孩子比,这样比来比去,非常容易比垮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的心灵备受折磨。

沉重的心理负荷使孩子过早地体验焦虑和紧张不安,变得缺乏自信。殊不知,望子(女)成“人”更重要。

家庭的过度限制或保护

研究表明,患有社交焦虑障碍者,其童年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家庭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而没有机会或甚少与社会接触,导致缺乏学习和掌握基本社交技巧的能力;即使有一些社交活动,却因为害羞、口拙、紧张等采取避而远之,而家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这是读书人的“书生气”。


个性或人格因素

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形成是与其童年期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的。其幼年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时(如衣食无忧、家庭稳定等),个性和人格的形成相对完整;但当个人的安全需求被破坏或扭曲时(如单亲家庭、经常搬迁居住地等),则会产生焦虑。比如,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往往在童年期因没有可靠人际关系(缺乏朋友、伙伴)的建立而导致在成年后总觉得周围有潜在的危险而加强自身的“防御系统”,易发生社交恐惧。


自卑

容易焦虑者大多存在自卑的个性特点,缺乏自信。而自卑的产生往往与其童年期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

①得不到父母的鼓励:童年受挫,容易导致自卑的心理,其中父母是否给予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每个人在孩提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志向,但这志向有时与父母不能相谋合,这样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很难得到父母的鼓励。还有一些父母由于自己的某些志向不能实现,就会强加在孩子身上,对不能实现他的“梦想”的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可能看不惯,并给予怒斥、打击,这会导致孩子成长后的自卑心理。

②达不到同龄团体的标准:儿童、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与别人一致”的压力,如果自己没有达到在同龄团体中的标准,对自己来说可能是一个痛苦的体验,自尊也会持续受到影响。比如,如果同伴都比较“苗条”而自己比较“强壮”,尽管这种“强壮”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老师的表扬,但仍会感到自卑。

③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多人的自卑源于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如,家里很穷、父母的工作让别人看不起、家里有人犯罪了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那么这些经历将长期在他心中留下“低人一等”的感觉。一些人会因此产生社交回避、行为退缩,带有一种深深的羞愧感,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被遗弃者;有些人则采取相反的方式,那就是攻击,经常和别人打架,荒废学业、荒废工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④在家族中不受重视:在一个有很多同龄孩子的家族中,由于某种原因,自己达不到家族的标准,也会感到自卑。

追求完美

追求十全十美,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完美无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具体的事物上,强调细节,忽略整体。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人有很强的占有欲、控制欲,也可称为具有强迫倾向。

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未完成时,就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焦虑感,觉得浑身不对劲;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必须今日事今日毕,一旦碰到某件事没法马上完成时,就会紧张万分;倘若跟别人一起做事,别人不根据他的标准来做的话,他也会觉得如坐针毡。这类人往往更易患焦虑障碍。

过度关心自己

过度关心自己也易变得焦虑。这些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当他发现自己有任何身体症状时,就会非常紧张而马上采取各种医疗行为;即使是一些轻微的不适,如头痛、腹痛等,也会引起他们对严重疾病的强烈恐惧,并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的焦虑障碍。

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创伤事件

不同的生活事件可引起不同个体不同程度的精神应激,这也可能是一些人发生焦虑障碍的原因。比如,有研究显示,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早期破裂和分离性焦虑及成年后的惊恐障碍有关。

据报道,10岁前母亲去世者成年后患惊恐障碍的比例几乎是无早期丧母史者的7倍;10岁前与父母分离或分居者成年后患惊恐障碍的比例也几乎是无相应情况者的4倍。还有证据表明,在儿童期和成人期经历创伤性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如早年遭遇强暴、虐待等)与焦虑障碍相关。

需要重视的是,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发生严重的应激性障碍,即焦虑障碍的一种特殊亚型——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指在遭遇威胁性或灾难性攻击(如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遭受强奸等)之后,延迟(遭受创伤后几日至数月)出现或长期持续(至少1个月)存在的精神障碍。


性别、年龄等个体背景状况

研究显示,女性患焦虑障碍的风险比男性高1~2倍。

年龄可能也是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焦虑障碍都起病于儿童期或青春期。

据报道,已婚者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低于丧偶、离异、单身者,这可能是由于焦虑障碍患者很难开始和/或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因此认为,关系破裂也是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此外,失业者、无业者、家庭主妇或主夫、低教育程度者、低收入者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也较高。


妊娠期

国内有研究调查了266名孕妇,结果发现,33%的35岁以上孕妇的心理焦虑程度超出了正常范围,高龄正是这些孕妇焦虑指数不断攀高的主要原因。除了工作和生活压力外,对育儿、早教问题的担忧,以及高龄生育可能导致的胎儿畸形、妊娠高血压、分娩时间延长而发生大出血或难产、诱发隐性糖尿病或高血压、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癌变的五大风险,都会影响孕产妇的心理状态。

当前孕妇焦虑的诱因:育儿成本高,经济条件不好,以及未对生儿育女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分娩安全和儿童早期教育喂养成为孕妈主要担心的问题。

更年期

人们往往认为,中年女性变得脾气大、乱猜疑、喜怒无常,是进入更年期的正常表现。其实,上述症状恰恰是更年期病态心理的信号。统计表明,约1/3的更年期女性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其中,更年期偏执的后果最为严重,而更年期焦虑障碍的患病人数最多。

更年期焦虑障碍患者常有面部潮红、夜间出汗、突然发冷或发热、浑身疼痛等症状,表明自主神经功能已经失调。

有许多更年期女性发现自己总是心慌、失眠,脾气也越来越坏,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无缘无故冲丈夫、孩子发火,事后又后悔得要命。这样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了她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让她们苦恼不已。其实,她们已经患上了焦虑障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心晴指引: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大众本》

本书编著:

上海市同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吴文源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据人卫健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