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这个概念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流行起来,随着NPD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它感到好奇。
正因为NPD总是带着自恋、自大的印象出现,所以难免让人感到怀疑:NPD会出现“自卑心态”吗?哪怕只有一瞬间呢?
NPD当然会自卑,甚至可以说,很多自恋者的内核就是自卑的,只不过以自恋这样一种外在防御形式表现出来了而已。
一提到NPD,很多人都会对他们产生一个误区,那就是把他们外在一些自恋表现和他们内里的自我认同度等同起来,觉得他们平时所表现出来那种傲慢和缺乏同理心的态度就是他们真实自我的展现,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才会觉得NPD这样的狂热自恋者势必是时刻高度自我认同的,压根儿不会有自卑的时候。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觉得NPD不会自卑恰好说明你不仅不了解NPD,同时也不解人本身的复杂性。
在心理学上,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是一种心理状况,它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患有这种障碍的人通常表现出夸大的自我重要感、需要不断的赞美和关注,并且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
NPD类型的人总是沉迷于追逐无尽的权力、成功或者理想的伴侣,他们总是对赞美有着强烈的需求,渴望被他人认作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存在,但与此同时,他们却没办法真正的和他人共情,具体表现为总是把自己当做关系中最特殊的那个,并且觉得所有人都比不上他,并因此产生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或者是傲慢心态。
这种唯我独尊的外在表现很容易被不了解他们的人被误认为是内心强大的象征,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NPD反倒是非常缺乏自我认同的那一类人。
1
NPD的自卑是通过
极度自恋的形式来表达的
NPD的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起到明显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和个人早年的一些创伤经历。
如果在早年时期,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者给予了他们过度的关注,就会导致孩子不能很好的认识自我,从而形成夸大的自我认知形象,比如孩子犯了错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和惩罚,反倒是被一味包容,或者是不断阻碍孩子经历挫折,对孩子采取一些过度保护的措施等,都会让孩子的人格发展受到阻滞,因此产生不贴合实际的自我判断。
这就会导致这类人在生活中总是会抱着一种“盲目的自信感”,具体表现为时刻以自我为中心,过度重视自己的看法和需求,缺乏对他人的共情力。这种实际上就是童年时期的全能自恋没有很好的过渡到健康自恋的一种表现,这类NPD的父母虽然看似给予了足够多的爱和保护,但实际上,这种一味纵容的爱背后表达地依然是对孩子真实自我的忽视和不接纳。NPD对全能自恋的向往,本质上其实是对真实自我的否定和不认同,最终指向的依然是自卑。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总是被父母忽视或者打击,也会令他们发展出极度自恋的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心的脆弱感。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他们内心多么缺乏自我认同,也会用一种极度自尊甚至傲慢的方式来掩饰。一开始可能是努力装作对周围的人毫不在意,时间久了,就真的丧失了共情他人、共情自身感受的能力,只懂得一味追求权力感。
你可以把这种心理机制理解为“缺什么补什么”,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发展出健全的自我认知时,比如一个在过度忽视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就很容易把他人的认可看得特别重要,因此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维系自己脆弱的自尊,不管是去刻意追去他人的夸赞,还是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若有似无的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其最终目的其实都只是为了补足自己内心深处的匮乏感。
千万不要被NPD看似无所畏惧的表象给蒙蔽了,他们反倒是非常缺乏自我认同的,自恋的行为表现之下实际上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自卑,正因为自卑,所以才格外重视所有关联到自身价值的事情,所以会不断的追求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和名利;正因为自卑,所以要千方百计的维系自己的外在形象,难以耐受任何意义上的打击和批评。
对于NPD来说,不在意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派,既是他们魅力感的来源,也是他们深入一段关系的障碍。作为NPD的伴侣,你可能时常感觉到一种被无视、被呀怕的窒息感,但又会不自觉被对方的理直气壮影响,忍不住从自身找原因,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突破口就在于,你要穿过他们“极度自恋”的保护色,看见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体验。
2
该如何与NPD伴侣相处?
大家记住一句话——不管伴侣有什么样让我们头疼的问题,他始终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某种概念或者标签。
认为NPD不会自卑本质上还是在用一种标签化的视角去框定一个人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因为对于不同的NPD 而言,他背后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自恋是一种性格特质,也可能是一种防御方式;其次,就算一个人此刻处于高度自我认同的状态里,这种状态最终也会随着经历的增多和复杂而遭到冲击,换句话说,高度自恋的人也会成长和发展。
与此同时,我更想强调的一件事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少用这些专业词汇去刻板化和标签化一个人,因为这不管是对真实的了解这个人还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都是弊大于利的。
在心理学上,NPD属于一种人格障碍,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NPD通常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专家来进行,并且需要严格参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会因为在社交媒体中偶然学到了一些专业词汇,就很自然地把它应用到我们的具体生活里,比如当伴侣表现冷淡,出现逃避问题的倾向,就把他认定为回避型依恋障碍;又或者是把身边人偶然散发出的优越感或者自我认同当作是NPD的象征。
而在实际上,真正够得上这些诊断标准的人永远是少数,盲目的套用公式去给人贴标签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遍地都是NPD的错觉,更严重的是,因为这些贴标签行为,我们往往会更倾向于按照这些标签去解读一个人,而非和他去进行真实的交流,透过他自己的内心想法去了解和认识他。
包括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也经常遇到“伴侣是NPD\\回避型依恋,我该怎么办?”的类似问题,每当收到这类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你是怎么靠一己之力给对方诊断出这种心理疾病的?
要解决具体问题,首先要看到这个问题里更具体的人,你们要面对的实际上是你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不是你和一个回避型人格或者是NPD的问题,当你把问题泛化到如此程度,也就注定你离真实的对方以及具体的关系越来越远了。
所以,在面对具体的关系时,我还是建议大家非必要不要去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去贴这些泛化的标签,即便要贴,那也应该是在你和这个人进行了深度的了解和沟通之后,并且让更专业的人士去做这种鉴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随意拿着网上的一些标准往里套。
不论你的伴侣是不是NPD,想要和对方相处好的秘诀其实大差不大,都需要从对方的原生家庭、人格成熟度、性格特质、对亲密关系的期待、你们之间的沟通模式等角度入手。
人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动物,贴标签更多只是为了方便专业人士做研究讨论、提高效率,并不是为了框死每个人对伴侣的定义。具体到每一段亲密关系里,私人化的体验和感受永远是优先于标签化的定义和经验的。
所以婚姻家庭咨询师才需要跟每位来访一对一进行咨询,而不是开大课向贴有同类标签的伴侣进行集中宣讲。落脚到一段具体的关系、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脱离标签反倒比盲目归类更能促进问题的结局和感情的神话,这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
他是不是NPD不重要,因为只要是人就都会有自负和自卑的一面,没有人可以幸免。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你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哪里,以及这段关系是否有改良的空间以符合你的期待呢?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