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些人全给我杀了。”
宋哲元骑在马上轻描淡写的说道,但是这个命令着实让手下人吃了一惊,这可是足足5000人。
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会下这样的命令,作为冯玉祥手下的骨干力量之一,他一向是以审时度势出名的。
但是在面临着这些俘虏,他宁愿被人唾骂,也要做出这样的行为。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些俘虏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代名将
实际上说起宋哲元,很多人比较熟悉的是他在抗日战争当中立下的汗马功劳。
实际上,他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当中也表现得非常的亮眼,冯玉祥也对他赞赏有加。
那么这个名将实际上出身非常的坎坷,是一个弃武从文的典型案例。
从小的时候开始,其实他是不喜欢这些打打杀杀的事情,即使身处于乱世当中,他也相信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变黑暗的时局。
通过自己的才学,年纪轻轻的就成为了一名老师,但是当时情况的复杂远超这个读书人的想象。
虽然他是读书人,但是他并不迂腐,他清楚现在依靠教化已经改变不了时局了。
于是他决定丢下笔杆子,转身去拿枪杆子,利用自己的才华进入了军校学习。
在他离开的时候,村里的乡邻们都感到遗憾,毕竟他在当老师的时候,的的确确地为了孩子们做了不少的好事。
在军校期间他更是废寝忘食的学习,他很清楚,在乱世中只有枪杆子握在手里才能够更好的让他们改变。
于是在毕业后的他也成为了一名军官,投入了冯玉祥的部下。
当时的冯玉祥可以说是风头无两,有名气有实力,在这个乱世中算是大人物。
冯玉祥之所以能够走到这一步,用人也是其特色之一,很快他就发现了宋哲元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虽然长得是一副书生样子,但是其战略思维和一身的狠劲让冯玉祥非常喜欢。
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从一名小人物向上爬,最终是成功的到达了冯玉祥的身边。
到达了这个高度之后,所看到的世界也和过去截然不同了,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在这个位置上帮冯玉祥解决了很多问题,每次当冯玉祥有计划和手下的将领们商量的时候,他总能够及时的站出来分析利弊,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样的人物在当时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的军阀当中可以说是非常亮眼的存在。
冯玉祥也经常会安排他去执行一些有难度的任务,以此来锻炼他的能力。
一方面自身能力出众,另一方面又有这样的一个贵人相助,真的是想不进步都难。
而在这个时期,他也接到了一个让他此生都难忘的大战,这场战争也让他受到了非常大的争议。
甚至有很多人评论他的时候竟然说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凤翔剿匪
“明轩,凤翔地界上匪患猖獗,不剿是不行的,现在把这个难题交给你。有信心吗?”冯玉祥坐在椅子上看着眼前的宋哲元。
宋哲元精神抖擞的说:“请大帅放心!必定完成任务。”
他很清楚自己的要剿的这个匪也不是一般人物,在陕西凤翔这一块是只手遮天的存在。
这个人名叫党玉琨,也是个老百姓出身,可是却有着敢打敢拼的性子。
在乱世中迅速地崛起,吃掉了周边很多的势力,但是他的部队就是典型的土匪部队。
士兵们在城中烧杀抢掠,他竟然也乐在其中,这些人在当地百姓的心中印象非常差。
一旦看到这些人来了,那么接下来肯定是要有一场浩劫要来了。
而且这些士兵们也是吃喝嫖赌之徒,一个个都是只顾着享乐,丝毫没有什么纪律可言。
而且这些队伍还一直在利用一些渠道将大批的文物倒卖出去,虽然是赚了一大笔钱,但是对我国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就是这样一只无恶不作的队伍一直盘踞在凤翔地区,冯玉祥很清楚,这样的一直队伍必须被剿灭,这样才能够稳固自己的势力。
很快战斗就展开了,一开始双方打的是不相上下,因为这个地区属于易守难攻,纵使党玉琨的士兵战斗力不行,也可以凭借这个地势进行抵抗。
可是时间一长,党玉琨的队伍就出现问题了,因为士兵大部分都是双枪兵。
手上拿着步枪,腰上还得别着一杆大烟枪,很快就败下阵来。
随着凤翔被攻破,这个不可一世的土皇帝也在混战中死亡,他手下的这五千多人去留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在这时军队方面却出现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将这些俘虏收编,另一种是一个不留全部杀死。
宋哲元显然是后者,在他眼中这些人在当地已经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杀他们难以平百姓的愤。
只有让百姓平愤了,这个地方才能更好的接管,另一方面是这些人就算是收编过来了实际上也没什么用处。
一个个都是一身的恶习,并且这人数这么众多,万一搞出乱子来了也是很难收拾的。
思前想后,他还是选择了将这些俘虏纷纷杀掉,也是这一行为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手段还是太过残酷了,毕竟这可是5000多条生命。
但是也有人认为在当时这个混乱的时局下,必须要用这样的雷霆手段来震慑这些人。
是非功过到底谁能说得清楚呢?
参考资料:
宋哲元杀戮陕军俘虏五千人目击记 辛亥革命网 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