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来到京城。见有人被皮鞭打伤了,拿了热马粪来敷在受伤的背上。就问:“为什么这样做呢?”那人回答说:“这样就可以让伤口赶快好起来,而且不会留下疤痕。”乡下人把这个诀窍牢记在心中。回到家,告诉家里的人说:“今天我到京城,得到一个大智慧。”家里人问:“是怎样的大智慧呢?”便叫仆人过来,说:“拿皮鞭来,重重打我二百鞭。”仆人畏怕主人,不敢违命,便重重抽了二百下鞭子,顿时血流满背。然后他又对仆人说:“去拿热马粪来,替我敷在背上,这样伤口就可以很快好起来,并且不会留下疤痕。”接着又告诉家人:“你知道不?这就是大智慧。”

——《杂譬喻经》

佛说《杂譬喻经》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真教人啼笑皆非。这是“智慧”么?

什么是智慧呢?

“智慧”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得太多了,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会骄傲地说到他们的智慧。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或表达说到智慧,赞美智慧,并且,渴求智慧。智慧,的确是人民大众的财富,各地区、各民族、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中,都有丰富的谚语、格言、寓言、故事、民歌、甚至文学的艺术的作品中,那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把它说成是知识,以为知识越多,就越有智慧。我们今天无时无处不是在受到信息的包围和信息的轰炸。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是真理,彷彿离开了这些信息,就不能生存下去了。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只能说明你知识的丰富,并不等于你掌握了智慧。有的人,知识丰富,智慧不足,难有大用;有的人,知识不多,但却无所不能,成为奇才。于是,有人又把智慧和聪明划上了等号,许多辞书中都曾把智慧解释为“聪明才智”,或“智谋”。于是,又从聪明发展到了精明,以为精明就是智慧。然而,西班牙的当代杰出的哲学家、佛学家、跨文化研究的先驱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1918)先生指出:“智慧说,我并不与精明同一。智慧要求有洞见、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经历它又超越它们并且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


这“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又指的什么呢?

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是言说真理并通过听从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在另一处说道:“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通过万物来引导万物的思想。”这一说法,的确同佛教中的“缘起”(ratityasamutpada)已经很近似了。

我还是不能不提到雷蒙‧潘尼卡先生。他对智慧有过许多描述,把这些描述集中起来,就已经告诉我们那“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了:

“智慧是生活的艺术。”

“智慧是一种生活之道(Savoir Vivre),(而“道”(Savoir)不是指关于生活的知识。)……倘若没有智慧,没有人能够生活。”

“智慧的特征是喜悦、喜乐(Ananda)、欢愉(Charis)、幸福(Beatitudo)、福乐。”

“智慧是个人与实在的和谐,与存在、道、天、上帝、无……的一致。”

在这里,我们看到,雷蒙‧潘尼卡已经把智慧和一般的世俗所称的“智慧”相区别开来。

未完待续

-FIN-

责编 | 妙 性

编辑 | 种 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