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三
不须攻人恶,何用伐己善。
行之则可行,卷之则可卷。
禄厚忧积大,言深虑交浅。
闻兹若念兹,小子当自见。

不必去攻击别人的缺点,也用不着夸耀自己的优点。为人处世,顺势时就积极行动,逆势时就收敛低调。俸禄优厚,忧虑也会随之增多;言语过于深切,反而会让人觉得交情浅薄。听到这些道理并牢记心中,年轻人就应当能有所领悟。


寒山子的这首诗,蕴含着禅宗的“无执”智慧与现象学“直面本真”的哲思,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职场与人生的进退之道。

“不须攻人恶,何用伐己善”


禅宗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攻击他人之恶恰似执泥于对错之相,反使心陷嗔怨;自伐己善则如攀附虚荣之藤,遮蔽清净本性。 现象学强调“悬置判断”,放下先入为主的善恶标签,方见人事本真。 职场里,若同事抢功诿过,与其以唇舌相攻,不如专注精进自身能力,“伐人之斧终伤己,矜善之光反障目”。

“行之则可行,卷之则可卷”


此句暗合禅宗“随缘任运”之心,亦如现象学“本质直观”的流动性——时机成熟时如水倾泻,逆缘现前时如云卷舒。 职场中,项目推进时当全力以赴,环境不利时则韬光养晦。 譬如同事竞争晋升岗位,若察知领导已有倾向,强求反生嫌隙,不如收锋芒以待时机,行如春溪顺势下,卷似秋叶随风藏。

“禄厚忧积大,言深虑交浅”


高位厚禄如同《道德经》所言“甚爱必大费”,责任愈重则忧患愈深;交浅言深者恰似“以薄玻璃杯盛沸汤”,徒增灼痛。 现象学揭示:人对名利、关系的执着,本质是对“安全感”的虚幻投射。 我们原来招一个主管,坐那个位置焦虑倍增,因紧盯KPI而疏离团队,终致身心俱疲,最后半途而废。“权重如山压真性,语切似刃断浅缘。 ”

“闻兹若念兹,小子当自见”


禅宗常以“反观自照”为修行枢要,寒山子此语恰似公案,点破“万法归己”的觉悟路径。 现象学所谓“回到事物本身”,亦是剥离外相后直面本心的功夫。新人被批评时若一味辩驳,不如将“闻兹念兹”化为反省之镜,照见自身盲点。 他人过恶窗前絮,自性明珠衣底藏。

禅宗的“无念为宗”与现象学的“本质还原”在此诗共振:不纠缠于对他人的道德审判(攻人恶),不沉溺于自我标榜(伐己善),恰似现象学“加括号”悬置价值判断,直抵纯粹意识。 职场中,真正的高手如庄子笔下“虚舟”,遇赞誉不喜,遭谤议不怒,唯以清明之心观照全局。

寒山子以“小子当自见”作结,恰似禅门棒喝:我们可曾以“禄厚”为牢笼? 以“人言”为枷锁?剥离社会角色赋予的“意义”,那个在会议桌前焦虑的“我”,与山间观云的“我”,是否本自具足同一颗清净心? 卷舒皆是云水意,攻伐无非镜花痕。

此诗如一味药,治“争强好胜”之热毒,疗“患得患失”之虚症。 职场修行之道,终究是“和光同尘”的智慧:不攻不伐中自有千钧之力,卷行自如处方见天地澄明。


其一○四
富儿会高堂,华灯何炜煌。
此时无烛者,心愿处其傍。
不意遭排遣,还归暗处藏。
益人明讵损,顿讶惜馀光。

富家子弟在高堂聚会,华丽的灯火多么辉煌。此时那些没有蜡烛的人,心里希望能待在灯火旁。没想到却被驱赶,只好又回到暗处躲藏。灯光对他人有益,共享给他人对富家子弟并无损害,真惊讶他们竟吝惜这点余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叫为富能仁,富而好礼者也。

好,到这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