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首
春夏秋冬“四立”之一
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
合肥地区俗称“打春”
“立”者,建始也
“春”,岁之始也
也就是说——
旧年的寒冬已经悄然过去
新年的四季自此拉开帷幕
昨天(2月3日)
22时10分
我们正式迎来立春节气
斗转星移示意图(来源:星空探秘)
所谓节气,最初依据“斗转星移”,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则根据太阳黄经度数,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即公历每年2月3日、4日、5日交节,诸如今年立春日为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旧时的干支纪法,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阳明先生小像(作者:明·蔡世新)
“一年四季在于春”。遥想五百年前,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曾在立春作有一首《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诗中写道:“腊意中宵尽,春容傍晓(一作晚)生。野塘冰(一作水)转绿,江寺雪消晴。农事沾泥犊,羁怀听谷莺。故山梅正发,谁寄欲归情?”春回大地、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场景,徐徐步入眼帘……
《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作者:明·王阳明)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相对于春节而言,立春的重要意义更加突显,“仪式感”更加浓厚。如在乡村,立春日通常要举行“打春牛”活动,由老人扮演“芒神”(即司春之神),手持春条(加缠彩纸的柳枝条),象征性地打春牛(以稻草、竹篾等物制作,并用五彩颜料绘就而成)三下,边打边唱道:“春交六九头,春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丰收不用愁……”
打春牛(来源:敦煌发布)
据说此举为了打掉老牛身上的懒惰习气,以鼓舞牛劲,所谓“打春”便源于此。在打春牛时,有锣鼓伴和,十分热闹。期间,为求生意兴隆,城里的工商业者也来加入到这项活动,“摸摸春牛脚,什钱都赚得”“摸了春条,百事做得”……此外,合肥地区还有“做春牛”“舞春牛”“送春帖”“卖春困”等活动,亦与之相关。
春牛图(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立春三朝,百草伸腰”。合肥民间对每年立春的交节时间尤为关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个数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头(冬至日后第六个数九日的第一天)。今年立春便出现在五九的最后一天。民谚有云:“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兆示当年年景的好与差。
春耕(摄影:张恣宽)
另外,人们又担心农历某些年份有13个月的情形,立春出现在旧年腊月,以致下一年变成“无春年”,按旧时民间盛传,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当然,这是由不同历法的时间差造成——为了适应寒暑的变化,古人在农历中每19个年头加入7个闰月,导致19个年头里有7年里没有立春,而所谓传言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民政部回复龙年不宜结婚”(来源:中新经纬)
“仪式感”之浓厚,亦体现在官方礼制中。万历《六安州志》记载:“立春先一日,州县正官率僚属迎于东郊,赴春宴。至日,候其时,各具朝服,行鞭春礼。”这日官员祭拜的句芒为东方之神,故赴“东郊”迎春。值得一提的是,庐州城内曾有“芒神巷”,便因当年巷内住有制芒神工匠而得名,即今阜阳路南段一带。
“立春先一日”(来源:万历《六安州志》)
1991年的合肥芒神巷(来源:聚影拾光)
立春日也有独属的美食——“春面”“春卷”。春面,将面粉加水和均匀后揉成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细面条,下锅煮熟后盛起,多加葱花、蒜末。而立春的春卷,则用新鲜的荠菜和头茬新韭菜作馅儿。此外,还有“春盘”“春饼”及嚼食萝卜等风俗,谓之“咬春”。如前文所言,旧时亦有摆“春宴”、喝“春酒”。
炸春卷(来源:合肥文化旅游发布)
典故、民谚、活动、饮食
共同构成了
迎春的这道独特风景
春回大地
让我们共同期待
新的一年邂逅所有美好!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素材来源 | 《庐州府志》《合肥县志》《无为州志》《六安州志》《巢县志》《庐江县志》《合肥谚语集》《合肥老城志略》《庐阳民俗风情》《庐江民俗》及新华社、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新经纬、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上海博物馆、敦煌发布、合肥文化旅游发布、星空探秘、潜川牧歌、张恣宽美篇、聚影拾光、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