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礼俗》中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古神话传说中,女娲创世时,于第七天造出了人。

正月初七,就是人类的诞辰日,也被称为“人日节”。

迄今为止,人日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这一天,民间也流传下来诸多习俗,以表尊重生命,以示祈福纳祥。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遵循“忌1事,吃2样,做3事”的传统,必能人寿年丰,蛇年大吉!

01

忌1事

  • 忌打骂孩子

常言道:“人为万物之灵长。”

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要以人为本,以人为尊。

因而就算家中孩子调皮捣蛋,家长也不能打骂训斥。

否则,既破坏了春节喜庆安宁的氛围,也违背了节日的初衷本意。

作为长辈,要尽量多给予孩子关爱和鼓励,有话好好说,有理慢慢讲。

这一天,若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也会人丁兴旺,祥和顺遂。

平日里教育孩子,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温和有条理,使其心悦诚服,才能卓有成效。




02

吃2样

  • 吃七宝羹

《荆楚岁时记》中讲:“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节日的仪式感,往往少不了特定的食物。

古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在大年初七这天,会将七种菜一同煮成羹汤。

各地食材不一,大致有韭菜(长久)、芹菜(勤劳)、白菜(百财)、肉(富足)、葱(聪明)、蒜(划算)、荠菜(聚财)等。

意在讨个好口彩,取个好兆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庭美满。

吃到最后时,别忘了在碗中留一小口,代表着年年有余,生活无忧。

  • 吃长面条

《幼学琼林》有言:“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

长寿延年,从古至今都是所有人的追求和希冀。

因此大年初七这日,许多地方都有吃长面条的食俗。

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保佑家人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长面也叫“拉魂面”,春节七天,走亲访友,嬉笑玩乐,心就玩野了。

正月初七正是开始上班的日子,人生若无奋斗,则无意义与收获。

不如吃一碗拉魂面,收收散乱的心绪,准备开始认真工作,方能前程似锦,事业有成。




03

做3事

  • 戴人胜

诗人李商隐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人日的节俗是自汉代始,魏晋后,日渐兴起成风。

从晋朝开始,人们在初七都会佩戴和互赠人胜以庆贺应节。

人胜,也被称之为华胜、彩胜,既可贴于屏风,也可戴在头上。

富贵人家会用金箔银箔、丝帛绸缎为原材料,普通人家则是用纸剪成人形和花形。

但寓意和期盼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在社会风行、举世瞩目的人胜节讨个好彩头,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诸事顺利。

  • 送火神

俗话说:“水火无情,贼偷一半,火全烧光。”

古代的房子多为木制,天干物燥,极易发生火灾。

因此,百姓们为祈求一年安然无事,消除火灾隐患,便衍生出在正月初七送火神的习俗。

先是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秆将一端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

待到黄昏时分,在家门口将其点着,随后拿起另一端跑向离家很远的地方,直至燃烧殆尽。

虽然这一习俗并无科学依据,但蕴含的却是人们心中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 登高处

民谚有云:“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

在古代,人日节是仕女出游和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时至今日,许多人也会在这天结伴到郊外游玩,登高望远,极目远眺。

与重阳登高思乡不同,人日登高,是为了祓除现在及未来发生的不祥。

站在新年的起点,祈祷能够消灾避祸,迎福纳吉,步步高升。

更何况,春节时饮食不节,忙碌不止,难免感到身心疲乏。

立春过后,阳气升,浊气降,出门登高亦能强健身体,净化心灵,一举两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