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蛇年新春,阖家团圆的氛围弥漫在大街小巷。“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当我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简单却富有韵律,浓缩着特定的年俗活动。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谚语里的年俗”全媒专栏,在熟悉的谚语中,深入挖掘谚语背后的年俗渊源,感受先辈们对生活的理解与对新年的祈愿,重新认识历久弥新的年俗传统。


三十晚上熬一宿


今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称“除夕”。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所以有“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的谚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王杰介绍,作为除旧迎新的大节,除夕正式确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相应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除夕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过去在山东,除夕夜全家团聚,终夕不眠。具体如何守岁,各地有所差异。据《山东省志·民俗志》记载,昔日鲁中把守岁称为“熬五更”,大家凑桌酒菜,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喝醉,持续到五更天。胶东有除夕半夜吃饺子、面鱼的习俗,此时就算不饿也得尝两口,一般要吃鱼头或鱼尾,寓意“头尾都有余”。即墨一带年夜饭时兴吃豆腐和鱼,称“福有余”;吃芋头,称“黏合”,寓意团结和睦;吃黍糕,称“年年登高”。乳山百姓在除夕夜则要进果园,朝果树上砍三刀,小孩围着果树转三圈,祈愿来年水果丰收。

如今,通宵熬夜守岁的少了,但除夕夜全家欢聚一堂的习俗仍不变。吃着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放满一桌茶点瓜果,聊往事、想未来,谈笑畅叙,欢笑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社会在发展,古老的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春节仍然是我们最盛大的节日,千里万里回家过年,春节也承载着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生活追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潘鲁生说。

正月初一扭一扭


正月初一,明湖市集在济南大明湖南岸拉开了帷幕,文创非遗、品牌连锁、老字号及特色产品汇聚,给市民游客带来浓浓的年味。

谚语说,“正月初一扭一扭”,这里的“扭一扭”是指走出家门辞旧迎新,所以,新春游园和庙会活动往往从这天开始。《青城县志》记载,过去每到正月初一下午,青城(今高青县青城镇)城关和毗邻乡村就开始敲锣打鼓,喜庆新春,持续数日。

“扭一扭”,还有一项重要含义是出门拜年。传统拜年礼仪有三种:一是叩拜,孩子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如今这些形式已不常用,微信、电话等线上拜年方式更加普遍。在年轻人当中,还出现了“猫狗双全、携宠拜年”的社交新玩法。

在山东一些地方,正月初一还有些特别的习俗。郓城讲究“春节五更乞长”。初一这天,儿童起床后,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歌谣:“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曾流行“捣鼠洞”,即初一早晨用擀面杖捣鼠洞,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在冬寒将尽之时,作为历法岁首的‘元日’,是一年中盛大的日子之一。无论身份如何,都可享受元日带来的吉庆与喜悦,这就是节日赋予生活的要义。”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表示。

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


一到春节,鄄城县任庄村糖塑手艺人任红臣就忙个不停。当地正月初二有“请新客”的风俗,这天岳父大摆筵席,前来作陪的姑表兄弟要带糖果饯赴宴。糖果饯通常制作成宝塔、龙、马、鱼、麒麟送子等造型,惟妙惟肖。

有一句民谚说:“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说的就是大年初二这一天,满大街都是提着礼物随妻子回娘家的男子。每年的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同行。这一习俗被称为“回娘家”,也被称作“走娘家”,又因娘家人要迎接女婿,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作“姑爷节”“迎婿日”。

如今,有的小两口选择轮换着去双方家长那里过年,有的则带着双方父母一起外出旅游,还有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过年的,原本的两家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成了一家人。

对于商家来说,正月初二也很重要。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团长刘英顺介绍,在临清,初二有祭财神的习俗。这天,商人之家要供着财神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

在鄄城,以前有初二店铺开张的习俗,俗称“开门”。这天,店主要祭财神,以祈大吉大利,生意发财。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在2025潍坊非遗春晚上,舞蹈《剪纸姑娘》令人印象深刻。潍坊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们以生动活泼的舞姿,展现出剪纸“老鼠娶亲”等传统题材,观众看后忍俊不禁。

《剪纸姑娘》编导王霞介绍,民间传说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通常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打扰鼠辈。

民谚也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意思是,初一、初二早起,到了初三就不用早起了,甚至可以睡到日上三竿,为接下来的几天养足精神。在邹平,初三下午就“送年”了,俗称“送百神”,又称“圆年”。旧时,一些地方初三晚上要把过年挂的松柏枝、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开始新生活。

正月初三还是宋代宫廷节日,宋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这天被称作“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以休养生息为主。

初三这一天,鲁中南和鲁西南则有送火神的旧俗。对打铁的、烧窑的、开茶馆的来说,火格外重要,是生意之本、进财之源,因此格外敬重火神。清光绪《费县志》记载,正月初三开始,费县人着手准备火神庙庙会,每条街道都集资扎制火神像,并供奉在神棚中,敲锣打鼓烧香参拜,叫作“安驾”。

大年初四不出户,灶神好往家里驻


在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的和兴永画店,色彩鲜艳的“灶王年画”喜气洋洋,由此衍生出的系列文创产品,赢得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谚语说“大年初四不出户,灶神好往家里驻”,正月初四的年俗是“接灶神”。灶神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爷,是负责饮食之神。按照传统说法,灶神在腊月二十三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而正月初四则是他返回人间的日子。“不出户”是因为这天有灶王爷点查户口之说,过去,家家户户要守在家里,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敞开大门和窗户,迎接灶神回家。

在饮食方面,正月初四山东人要“吃折箩”。“箩”是指盛菜的容器,“折箩”是过年酒席结束后的剩菜,“吃折箩”就是把大年三十以来的剩菜剩饭做成大锅菜,装进一家人的肚中,表示圆圆满满。民俗学者、天津大学教授马知遥表示:“中国人在过年时制作的美味佳肴特别丰盛,吃折箩其实是节约粮食、勤俭持家的表现,民间想要通过这种习俗来教育子孙,养成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

正月初四还是全家总动员大扫除的日子。按照旧俗,许多地方从初一到初三都不打扫屋子,也不扔垃圾,直到正月初四才集中进行清理并扔垃圾,这一习惯俗称“扔穷神”,寓意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初五得吃破五包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破忌讳的日子。过去,从正月初一开始有许多忌讳,过了初五则百无禁忌,故称“破五”。鲁西南地区以前过年要将剪刀用线缠起,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开始使用。

民谚说“初五得吃破五包”。饮食方面,山东人这天普遍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弯弯角,打得粮食没处搁”“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一些地方习惯正月初五早餐或午餐吃饺子,名为“捏五”。

“破五”还是破“五穷”的日子,“五穷”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天,要在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家里的“穷苗”、“穷根”彻底清除,图个好彩头。旧时初五,茌平忌拜年;单县则“送瘟神”,祈求一家人康泰平安。

在许多地方,正月初五就算过完年了。临清一带,原先会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垦利、寿光等地会全家聚餐,以示新年过去。

许多商家称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这天开门营业大吉大利。商家要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山东一些地方称正月初五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预测当年骡马的凶吉,若是晴空万里则骡马兴旺。在日照,这一天要“上杠”,近海从事大网捕捞的船主会宴请船员,商讨捕鱼事宜。

民俗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表示,不论是接财神还是送穷神,都反映了中国人“辞旧迎新、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这八个字是春节所有习俗根本性的内涵。

三六九,朝外走


“过年不扮玩,等于没过年”。在山东一些地方,正月初六堪称狂欢节。过去,从这天到正月十五,锣鼓在前,扮玩者在后,串村表演以示贺岁,称为扮玩。传统扮玩有踩高跷、跑旱船、赶毛驴等,后来增加了秧歌、腰鼓等形式,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俗话说,“三六九,朝外走”。按照年俗,到了正月初六,人们就开始外出工作或是做生意了。正月初六是传统的“开市日”。“六”有“六六大顺”之意,店铺选择这一天开门营业意图讨个好彩头,预示全年万事皆顺,生意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按照女娲创世的神话传说,正月初六为“马日”。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和生产工具,店铺选这一天开市,是借助马的吉祥寓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各项事业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按旧俗,在山东一些地方,凡是贴上春联的大农具,不到正月初六开市不准动用。正月初六这天,商家、店铺拜财神,手艺人拜祖师爷,随后开张、开工。在烟台,以前有句俗语是:“过了初五是初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意思是正月初六早晨开门营业,又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年。

在济宁等地,正月初六还是敬老的日子。谚语说“六十六,吃块肉”,每当老人六十六岁生辰时,亲友便在这年正月初六前往家中祝寿。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加深了亲友间的情感联系。

初七人日太阳照,健康无病五谷好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山东民间俗称“人七日”或“人情日”。相传,女娲在正月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七创造了人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指出,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早在汉代,“人民安”已成为“人日”的核心思想。古人认为,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预示着这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谚语“初七人日太阳照,健康无病五谷好”,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起源的朴素认知与对自然的敬畏,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正月初七这一天,山东各地饮食颇具特色。龙口、招远等地,中午会吃面条,祈祷健康长寿。山东部分地区早餐会喝用七种蔬菜配以胡椒、盐等佐料煮成的粥,以示在新的一年里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此外,有的地方,还有祭神等活动。例如,沂南地区过去有正月初七推磨压碾,送天地神的习俗。据《临朐续志》记载,旧时这天临朐人要杀猪祭祀天地,感激天地的赐予。

在鲁西南地区则流行送火神的习俗。曹县庄寨镇有在正月初七做“花供”祭祀火神燧人氏的习俗,即“桃源花供会”。“花供”的传统塑法有多种,有生面塑、熟面塑,胶泥捏制而成的,也有用白萝卜、水果等材料制成的,形象逼真。如今,有着“天下第一供”美誉的“桃源花供会”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非遗名片。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