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下本无事,在人自扰之”耳。——王阳明《与黄宗贤书》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很多事情都如空气般如影随形,却并不被我们关注,所以我们也省却了很多的烦恼。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让很多看过的人记忆犹新,其中范伟一次次被骗的根本原因是,那些原本生活中的琐事,身体上的反应,被他聚精会神的关注后,于是,他的麻烦就来了。

一个人太过在意身边是否清洁无菌,就会成为洁癖。

一个人太过关注游戏是否过关,网上是否又有新的新闻,就会形成网瘾。

所以说,天下本无事,人关注了,事情就出现了。

事情的诞生,本身就必须有人的参与,人通过感官与外物接触,从而形成了“事”。

当我们提到“事”时,肯定就有“人”在。

在人的世界里,天下的事皆有人做出,有的事是必须发生的,而有的事是人乱搞出来的。



王阳明心学中讲,“心外无事”,即心不动则无事。一方面是让人静心,另一方面则是让人少生事。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就什么事都不做,在“心外无事”前,还要记住“心外无物”。

有些事源自内心的权衡,是必须要发生的事情,比如正确的孝顺父母、关爱家人、养育孩子、锻炼身体、赚钱养家等。

在《传习录·钱德洪录》中讲了一个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花不在你的心外。”



当你没有用心去看花的时候,花与你只不过各自为“寂”,当你用心去看花时,花进入了你的眼里、心里,它与你建立了联系。

当然看完花离开后,很久都还能记得花的模样,即使花已经凋零,当初看到花的景象,还会在人的心里。

另外,人还会因心性不同,看到花后有不同的情绪,对于它原本的模样进行不断重塑。

比如林黛玉会感伤花开花落花离别。苏轼被喜花开,夜深还怕花睡去,点上高烛赏花的美。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日课21天》的作者度阴山提到,有些人的“白月光”是无人能及的,哪怕“白月光”本人都不行。因为,人心里感到幸福和痛苦,并不仅仅发生于感到幸福或痛苦的当下,更在于事后的回忆和联想。



假如你想追求自己的“白月光”,然而现实中的“白月光”早就名花有主了,那么不如让心中的“白月光”永远活在自己心里,而不要强行去追求她、占有她,这不但烦扰了她人,也自讨了无趣。

每个人都会有烦心事,遇到烦心事时,不妨理一理,这事中的人都有谁,是谁生了事,又是谁执着地要在事中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