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青玉案·元夕
词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赏析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年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曾上书南宋朝廷,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采纳。后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迫害,最终退出政坛,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作充满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山河的豪情,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壮美山川、隐居生活的小令则风格明快、清丽,亦受到人们赞许。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青玉案》,词牌名,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一年春》等。以贺铸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正体,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五仄韵。另有双调六十八字,上下片各四仄韵等十二种变体。代表作品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等。
关于此词的创作时间,学界并无定论,普遍认为作于南宋乾道年间。面对强敌压境,南宋当权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沉湎声色,极力排挤主战的辛弃疾等爱国忠臣。这首词抒发的正是词人力图恢复中原的忧愤与不肯同流合污的孤寂。
上片写景。元宵夜满城彩灯,就像春风一夜间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烟花满天燃放,仿佛是春风吹落了一阵又一阵的流星雨。“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句,妙用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人意表的是,这东风吹开的不是春日里的繁花,而是上元春夜的火树银花:这美得不可方物的灯海星雨。“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等美丽辞藻,化成了一个个万花筒般的镜头:奢华马车的芳香络绎一路,笙箫乐韵悠扬,皎洁的月轮光辉流转,鱼龙曼舞欢歌通宵达旦。此处“玉壶”,可喻明月、花灯。“鱼龙舞”指民间的“社火”百戏。此片中,绮丽的意象纷至沓来,传神地描绘了元夕灯火璀璨、歌舞绚烂、万民同欢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人。元夕市集上丽人们盛装打扮,发髻上插着蛾儿、雪柳、金丝绦等华丽头饰。她们语音娇婉,巧笑嫣然,婀娜多姿,行经之处,阵阵香风飘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写词人目光焦灼地在人群中千百回地寻找,那人却始终芳踪渺然。猛然回头,竟看到所寻之人就伫立在那灯火稀疏的角落。此片中,词人以一群花枝招展的红粉美女去衬托心中这清丽绝尘、遗世独立的佳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具有多重意义,表面看是作者的意中人,也有学者认为是指北宋旧都汴京,或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以香草美人来寓意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贞始于屈原。辛弃疾所处年代,强虏压境,国势衰颓,南宋腐败的统治阶级只求偏安江南,纵情歌舞享乐,对内粉饰太平,对外屈辱求和,故认为此词中“灯火阑珊处”的佳人是指金兵蹂躏下暗无天日的“汴京”也无不可。因为,以南宋繁华的虚假表象来反衬中原沦陷地区的黑暗现实,亦符合词人在此词中的讽喻笔法。梁启超评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辛弃疾文韬武略,力主抗金,却屡遭迫害,但他宁过寂寞的乡居生活,也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故可更贴切地说,词中“灯火阑珊处”那位遗世独立的佳人,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也是其理想人格的艺术反映,表达了词人高洁的情操和对恢复国家统一的坚定志向。
全词意象新奇,别有寄托,寓意深刻,艺术造诣神妙。词中运用了层层叠加的反衬手法,先是上片铺开了一幅火树银花、富丽繁盛的全景图,继而镜头收窄至下片的暗香浮动般走过的一群群盛装丽人,最后聚焦在灯光昏暗处那孤高无匹的绝世佳人。由极闹到孤寂,由璀璨到暗淡,由众里寻他千百度到不期而遇,一层又一层神奇的反衬,富有戏剧效果,完美地建构了深沉而高远的词境。
词人洞悉形势,却无力回天,故在词中表现了屈原式不肯随波逐流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比孤寂和悲愤。词中把元夕渲染得越是纸醉金迷,即对懦弱自私的南宋当权派的谴责越为严厉!而对所寻之人的刻画越是冷寂孤高,则对国家兴亡、百姓命运的忧虑越为深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的第三种,即最高的境界。诚然,这是有大作为者的独到体验。蓦然回首,遇到千寻不遇的那人,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惊喜,也正是人们做大事业或追求真理而费尽心力后,在绝望中突然看到希望时的一种境界。
撰稿:冯倾城
诵读赏析:崔杰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