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明刻本中的插图“乾元山哪吒下世”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今年贺岁档上一枝独秀,上映4天票房就接近20亿,总票房有望打破中国影史记录。但,您知道“哪吒”有多种读法吗?
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多种辞书中,“哪吒”的“哪”均拼作né。
中国台湾版《国语辞典》中的“哪吒”注音
但在中国台湾出版的《国语辞典》中,“哪吒”的“哪”却拼作nuó(即与“挪”同音)。在俺的老家河南信阳的方言中,“哪吒”也是读作nuó zhà。
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中关于“哪”的注音
而在中国港澳,“哪吒”的“哪”则读作nǎ,与“哪里”“哪怕”中的“哪”同音。每年的“哪吒诞”(农历五月十八),澳门各界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澳门“哪吒诞”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香港教育局发布的小学学习字词表中,“哪”只有一个读音即nǎ。
一个字词,两岸四地竟有三种读法!
那么,哪一种读法比较可取或者比较符合传统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古籍文献及版本中,“哪”与“那”是混淆不清的。《说文》有“那”无“哪”,即“哪”是从“那”衍生出来的,或曰“哪”是“那”的后起字。神话故事中“闹海”的那个神童的名字也有两种版本,也是“那吒”在前,“哪吒”在后。
《开天传信记》中的“那吒”
古印度马鸣菩萨撰写、北凉昙无谶翻译的《佛所行赞经》中有这样两句:“毘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其中的“那罗鸠婆”就是“那吒”的原型。唐人郑启撰写的《开天传信记》载:“……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这可能是“那吒”之名首次在古籍文献中出现。宋代文献《太平广记》和《绀珠集》等文献转载《开天传信记》的这段文字中均作“那吒”。但明朝面世的《封神演义》则名其为“哪吒”。由于《封神演义》流传甚广,“哪吒”后来居上,取代“那吒”成为主流。不过,在现当代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版)和《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版)中,都只作“那吒”,而没有“哪吒”词条。
那么,“那”字怎么读?《玉篇》:“那,奴多切。安定有朝那县。又何也,多也。”《类篇》:“那,囊何切。《说文》:西夷国,安定有朝那县。一曰何也,一曰安貎。亦姓。又那舍切,国名。又乃可切,何也。又乃个切。”仅这两部字典,“那”的反切就达五六种之多。这些反切到底应该怎么发音?由于反切使用的那些字的古音都不太确定,所以反切的读法也不好说。这应该就是“那”或“哪”在后来及今天有多种读音的根源。比如“囊何切”中的“何”,既可读作hé,古时也读作huó,也就是说“囊何切”既可以拟作né,也可以拟作nuó。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故训汇纂》中,“那”就只有nuó和nuò这两种拼音,这倒是与笔者老家的方音相同,也契合了海峡对岸的读法。
在中国内地的语音规范中,“哪”的né这个读音是专属于“哪吒”的,亦即只有“哪吒”中的“哪”读作né。几十年来,中国内地对汉字的写法及读音作了多次简化,而港澳台则没有这样做。按照删繁就简的原则,专属性的读音应该删掉。按照这个思路,粤语(港澳)把“哪”按照现在常用的读音(nǎ)来读,是比较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