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出自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之手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超越时间、纵贯历史的“兴亡苦叹”。

他一生经历六朝,为官一任,恪尽职守,心忧百姓,被称为一代名臣。

纵观张养浩的一生:手不释卷,浩然正气,急流勇退,为民尽瘁,流芳千古。

他是一位善思的人。

《易传》有云:“无思也,无为也。”

人这一生,唯有有所思,才能有所为。


元世祖至元七年,张养浩出生于济南历城的一户商人之家。

父亲张郁年轻时经商,积累了不少财富。

张郁虽然经商,可他深知学识的重要性,遍请名师给儿子当老师,尽管当时已经废除科举考试。

建立于蒙古汉子之手的元朝,崇尚的是武力,文人并不吃香。

可喜的是,张养浩对知识索取有着热切的渴望。

他自幼聪慧,《元史》里描述他:“年方十岁,读书不辍。”

张养浩不分白昼黑夜只顾埋头看书,一度让父母担心长此以往会影响身体发育的程度。

父母想方设法阻拦都没能让他减少读书的念头。

为了多看两本书,张养浩跟父母斗智斗勇。

他白天背书时默不出声,晚上吃了饭就关门装睡,待父母睡下,他又爬来起点灯继续阅读。

在张养浩眼里,读书就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至元二十五年,年仅十九岁的张养浩写下千古名篇《白云楼赋》,一时之间名震四方。

山东按察使焦遂很欣赏张养浩的才华,举荐他为东平学正,相当于东平县的教育局长。

自此,张养浩正式走向仕途。

张养浩目光深远,即使生活在“读书无用论”的元朝,也没有就此放弃读书。

就算仅仅是热爱,也要让读书这件事开出花来。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有志之人,认定一件事并在这件事上精益求精,就能轻松撼动自己的人生杠杆。

《韩非子》有云: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

志存高远的人,势必想得更深,看得更远。

把目光放长远些,并为之努力不懈,一切的美好都会水到渠成。


张养浩的个性就像他对读书的执着一样,有些较真。

他在大事大非面前一向坚持原则,对于不利百姓不利国家的政事也是直言真誎。

特别是他在唐邑县任三年县令看到了世间残酷与朝廷万象后,义愤填膺的他选择不再沉默。

元武宗即位后,封赏了大量官员,官员之间更出现了诸多贪污腐败现象。

时任监察御史的张养浩曾三次进谏劝阻,效果甚微。

于是,针对此朝政混乱局面,他写下《上万言书》提出尖锐批评。

其中,“十谬”里写道:

一曰,赏赐太侈。二曰禁网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

字字句句,无一不在展露当时的政权无能与腐败。

他如此正色敢言屡抨时政,却也因此触怒龙颜,后又被权臣趁机构陷弹劾。

张养浩深知后果严重,决定改名换姓,罢官离京。

离开不是逃避,而是待日后的王者归来。


至大四年,元武宗驾崩,元仁宗即位。

元仁宗爱惜张养浩之才,召其回京任翰林直学士。

此次上任,张养浩与同僚共同推动了科举考试的进展。

延祐二年,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自南宋灭亡后,中断了三十余年的科考死灰复燃,让众多读书人看到了梦想的曙光。

张养浩为官半生的心思几乎都放在如何造福百姓上,他是勤政为民的实干家。

延祐七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仕途再一次走上巅峰。

可身于官场中,他厌倦其中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更对朝廷无能统治深感失望。

或许,远是非,绝名利,才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方法。

为此,在人生可以更上一层楼的时刻,张养浩找了借口辞官归隐。

不久,朝廷一片混乱,各种矛盾一触即发。

《三国志》有言:“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

他慧眼识残局,躲过了一波腥风血雨。


张养浩辞官归隐后,在老家济南的大明湖边建了一所房子,取名“云庄”。

他时常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纵情诗酒,看似过起了神仙般的悠闲生活。

朝廷吝惜他的才学,几乎每一年都要召他回京任职,连续七年,张养浩不为所动。

相对于官场带给他的荣华富贵与锦衣玉食,张养浩更在乎的是百姓。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救灾。

彼时,陕西的百姓被旱灾和战争反复蹂躏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陕西亦成了饿殍遍野的人间地地狱。

“大饥,民相食。”

百姓已经到了开始吃人的地步。

此次,张养浩没有再推辞。

他接到任命后,把家里的物品都散分给村里的穷人,拜别家人直奔陕西。

这是一场艰难无比的“战役”。


陕西境内,满眼尽是龟裂的土地,那行走在路上的衣衫褴褛的灾民,走着走着就倒下了。

张养浩倾尽身上的口粮给灾民,还带着随从埋葬横躺路边的尸体。

为能更快解决问题,迫于无奈的他只能选择相信上天。

在堂邑县不信鬼神之说的张养浩,此时却无比虔诚地一路磕头求雨。

也许是他的心诚感动了上天,也许是巧合,在他求雨后不久,天降甘霖,干旱已久的陕西大地终于有了一线生机。

紧接着,张养浩又向朝廷奏请政策,鼓励商人往陕西运送粮食换取官爵,让粮食源源不断地送进关中。

另外,为防止贪官污吏和无良奸商趁机横行,他在纸钞盖上自己的私人印章,无偿换给百姓去买粮食。

都说大灾过后必有大疫,为防疫情,张养浩提前做好布置。

他甚至向上天祈祷,愿意为黎为百姓担下所有的疾病和苦难。

连续四个月,张养浩夜以继日奔走在前线上,没回住处住过一宿。

灾情最后得到了缓解,他却累得倒下了,享年60岁。


归隐多年,张养浩一直心忧百姓。

他对朝廷的多次召令无动于衷,是想把自己的有限力量奉献在百姓身上。

原来,他持续多年的一意孤行,是可以变化的。

只是这变化的前提,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坚守。

他始终是那个至诚至真为民的父母官。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有句话说:“原则,乃成事之基础。”

坚持初心,方得始终。

人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真正的成熟,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方能行稳致远。


张养浩以布衣入京,历登枢要,前后为政三十余年,颇有建树,深得民心。

当年,张养浩的死讯传出时,“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即使生活在动荡的政局中,张养浩也能让自己的初心闪耀光芒。

不是他异于常人,天赋异禀,而是他有极高的洞察力及敏锐度。

思远,触碰理想;思危,安身立命;思变,化解危机。

人生无常,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善思”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顺境时善思,未雨绸缪;

逆境时善思,柳暗花明!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推荐:新年诗词祝福

作者 | 百合弄墨

主播 | 应犹,公众号:枕边经典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