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阳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他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过故洛阳城 其一 北宋 ·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首句:“四合连山缭绕青”,描述了洛阳四周环山的景象。洛阳东有嵩山,西有秦岭,南有龙门山,北有邙山,这些山峦青翠缭绕,构成了洛阳城天然的屏障和背景。
次句:“三川滉漾素波明”,这里的“三川”指的是黄河、洛河、伊河。这三条河流在洛阳附近交汇,波光粼粼,清澈明亮,为洛阳城增添了灵动和生机。
第三句:“春风不识兴亡意”,这句诗以春风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的感慨。春风年年吹拂,无知无觉,对于人间的兴亡更替毫无所知,这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和世事的沧桑。
末句:“草色年年满故城”,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变迁和洛阳城的颓败。尽管朝代更迭,春风无知,但荒草却年年生长,覆盖了这座故城,象征着历史的遗迹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
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1071年退居洛阳。在退居期间,他途径汉魏洛阳故城,目睹了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都城的颓败残状,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过故洛阳城》。
过故洛阳城 其二 北宋 · 司马光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蕖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首句:“烟愁雨啸奈华生”,“烟愁雨啸”描绘了烟雨密布、风雨呼啸的凄清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哀婉、萧瑟的基调。“奈华生”中的“奈”可理解为“对付”,“华生”指光华产生,即在历史的风雨中仍然孕育出无尽的光华。这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洛阳城历经沧桑、依旧坚韧不拔的品格。
次句:“宫阙簪蕖旧帝京”,“宫阙”指的是宫殿,“簪蕖”则比喻达官贵人,此处代指昔日的繁华与尊贵。这句诗描绘了洛阳城作为旧帝京的辉煌历史,宫殿巍峨、官员显赫,一片繁华景象。然而,如今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只留下断壁残垣和无尽的回忆。
第三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若问”引出下文,“古今兴废事”则概括了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这句诗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末句:“请君只看洛阳城”,“请君”是邀请的语气,“只看洛阳城”则是对前文设问的回答。这句诗以洛阳城为例,说明了要了解古今兴废事,只需观察洛阳城的变迁即可。洛阳城作为十三朝古都,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是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和张推官同年春阴无绪偶成 其一 北宋 · 司马光
澹泊轻云寒不收,未成春雨只添愁。
风烟寂寞几何限,尽入凭高一寸眸。
首句:“澹泊轻云寒不收”,“澹泊”形容云彩轻薄而淡雅,“轻云”即淡淡的云彩,“寒不收”则表达了寒气依然滞留不去的意思。这句诗通过描绘轻薄的云彩和滞留的寒气,营造了一种春天尚未到来、天气依然寒冷的氛围。
次句:“未成春雨只添愁”,“未成春雨”指的是春雨尚未降临,“只添愁”则表达了这种天气状况给诗人带来的愁绪。这句诗承接首句,进一步强调了春天未至、春雨未降所带来的遗憾和愁绪。
第三句:“风烟寂寞几何限”,“风烟寂寞”描绘了风烟弥漫、空旷寂寥的景象,“几何限”则表达了这种寂寥之感难以言喻、无边无际的意思。这句诗通过描绘风烟和寂寥,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孤寂氛围。
末句:“尽入凭高一寸眸”,“尽入”即全部进入,“凭高”指登高望远,“一寸眸”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凝视远方的目光。这句诗以诗人登高远望的视角,将前面所描绘的淡漠轻云、寒气滞留、春雨未降、风烟寂寥等景象尽收眼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和对孤寂氛围的沉醉。
和张推官同年春阴无绪偶成 其二 北宋 · 司马光
薄寒未去腊才过,春色先知在绿波。
不是宿云能作思,大都王粲自情多。
首句:“薄寒未去腊才过”,“薄寒”指的是轻微的寒气,“未去”表示尚未消退,“腊才过”则指腊月(农历十二月)刚刚过去。这句诗描绘了早春时节,寒气尚未完全消退,但新年已至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季节转换的背景。
次句:“春色先知在绿波”,“春色”即春天的景色,“先知”表示预先知道或预示,“绿波”则指绿色的水面或波光。这句诗通过“绿波”这一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预兆,展现了初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先知”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第三句:“不是宿云能作思”,“宿云”指的是过夜的云彩,“能作思”则表达了能引发思考或情感的意思。这句诗以否定的语气,否定了宿云能引发诗人深沉思考的说法,为下句引出诗人自己的情感做铺垫。
末句:“大都王粲自情多”,“大都”表示大多或大概,“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感伤诗著名,“自情多”则指内心情感丰富。这句诗借用了王粲的典故,自嘲自己像王粲一样多情善感,将个人的情感波动与历史人物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早春时节对友人的思念或是对某种事物的个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