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年初一,兄弟们、邻里好友们都相互串门拜年,路上见到了,不管亲不亲,都会微笑着道一声“过年好”。

苏泂《拜年人》中写道:“来车去马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拜得老人山上去,一番儿女各当门。”

大年初二,女儿和女婿带着孩子回到岳父母家,相聚一堂,欢乐过新年。

新年新气象,人们的心情是高兴愉悦的,人们的内心是轻松温暖的。

因为,过年的时候,是家人团圆,阖家欢乐,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相约相聚一堂的美好时刻。

然而,现实生活中,现实总是骨感残酷的。

到了过年,兄弟姐妹一起吃顿饭就会明白,并不是一家人。



01、混得不好的那个人,其他的兄弟姐妹到家中吃饭,一脸嫌弃。

金明兄妹三人,大哥和二姐都在老家生活。

当年家里兄妹三个,因为经济的原因,只有他自己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农村。

他在大学毕业以后,留在了城市工作,后来在父母和兄妹的帮衬下,凑够了一套房子的首付,在城市里买了房子。

几年以后,他就结了婚,从此夫妻二人努力奋斗打拼,在还不到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在城市里买了两套房子,孩子也上了比较不错的学校。

大哥和二姐在老家,一个是种地的,一个是在镇上的厂子里干体力活的,与他的日子差距也越来越大。

大哥因为娶了一个精神与常人有点差异的老婆,家里的日子过得就更加的寒微。

大哥家的日子全靠大哥一个人里里外外张罗,他既当男主人又当女主人,照顾着妻儿。

不仅家里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而且家里的状况也是一地鸡毛。

他们到如今还是住着十几年前的老房子,屋子里的墙壁都已经发黑了,家具也都非常的老旧。



相反,二姐家虽然也在老家的农村,但是,二姐和二姐夫两个人都在厂子里打工,日子过得相对就好一些。

大哥家还住着老房子,日常出行还是骑着电动三轮车,二姐家已经盖了新的二层小楼房,开着小轿车。

金明每年回家过年,大年初二的时候,大哥、二姐两家人都会来到父母的房子里一起聚餐吃饭。

然后,过了初二之后,就会定一个日子再到大哥或者二姐家中做客聚一聚,两家人轮着来。

然而,每当轮到到大哥家中的时候,大家都不太乐意去,因为大哥家太乱,太脏,大嫂无法像常人一样与大家交流。

金明与父母一起晚点过去,二姐则会打发自己的大儿子过去,他们在那里勉强的象征性的吃点饭,喝点茶水,聊会天,然后就赶紧回家。

相反,每次轮到去二姐家的时候,大家都会很愿意去二姐家,因为二姐家收拾得干净又整洁,二姐夫也会说话,与金明也能聊到一块去。

二姐操持家务干净又利索,做的饭菜又可口美味,让人都愿意吃,也没有人嫌弃。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大多数人在25岁时结交的朋友最多,而之后20年间朋友越来越少,到55岁的时候,不过剩寥寥几人。

人生大抵如此,到了一定年纪,不仅朋友,就连亲人也同样会逐渐不可避免的走向离散。

人性之中有闪光的地方,但是,现实生活往往就是一把照妖镜,总是在不经意间猝不及防的让人性中的幽暗面展露无遗。

生活里,一个人混得不好,不仅朋友会瞧不起你,连最亲的人也会忽视你。

兄弟姐妹,小的时候,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没有好坏之分,上一秒打了架,下一秒依然会亲密无间。

然而,成年以后,有了贫富差距之后,就会有了高低之分,再也不会像小的时候那样两小无猜,坦诚相待。

《千与千寻》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留人。

人活着,兄弟姐妹之间,在过年的时候,不要过分张罗,也别过分热络,还是要先看看自己的处境和境遇,顺其自然最好。



02、在外地的兄弟姐妹,回到老家,感受的不是热情,还是冷淡。

昌海离家二十年了,父母和弟弟都生活在老家,他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安家落户。

以前,父母在的时候,每年过年他都会带着妻儿一起回老家过年,与父母兄弟团聚。

在除夕的时候,昌海一家人,弟弟一家人,还有父母,都会聚集在父母家,一起吃年夜饭。

一家人也是其乐融融,有说有笑,孩子们嬉笑玩闹,妯娌之间,兄弟之间也是相处和谐,显得很亲热。

可是,自从父母去世以后,昌海也已经四五十岁了,弟弟也已经人到中年,按理说父母不在了,兄弟之间更应该珍惜彼此的亲情。

然而,在过年的时候,昌海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况。

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回到老家过年,因为父母不在了,原来的老宅子常年没有人住,一时无法住人,所以只好暂时在弟弟家歇脚一两天。

弟弟虽然在老家生活,但是他每年都会种植好几个冬暖大棚,家里盖了非常大的新房子,地方很宽敞,其实是有足够的地方让昌海一家人居住。

可是,当昌海去到弟弟家的时候,弟弟和弟妹的表情告诉他,他们并不欢迎他。

他只是在弟弟家待了两天,然后就赶紧把老房子收拾了收拾,回到了老房子居住。

除夕的时候,他叫弟弟一家人到家中一起吃年夜饭,然而没想到弟弟却婉拒了。

因此,从这年开始,他们就各自在各自的家过年吃年夜饭了。

过完年以后,昌海也总算明白了一些道理,他在临走的时候,心中暗暗决定,以后过年就没必要回来了,还是在自己的家过年最自在。



作家苏心曾写道:

谁都可能会有雨天没带伞的时候。你帮别人打了伞,日后有雨落在你身上时,也会有人为你撑起一把伞。

人活着,经历越多,年龄越大,就会越明白:兄弟姐妹之间,其实同样是一种关系,走到了一定的年纪,所谓的亲情其实也会变淡,这是一种趋势。

很赞同房琪说的一段话:

“付出就有收获已经是极大的奢望,如果想用极少的付出获得很多东西,要么是账算错了,要么是菜还没有上齐,账单还没有算完。”

人生在世,兄弟姐妹之间,自然是一直互相帮助,互相牵挂,和睦和谐,一直互亲互爱,才是最好的。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不在了,这份兄妹亲情就会受到太多现实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变了模样和味道,活明白了,也就看透了,就不再纠结了。



03、成家立业后,兄弟姐妹,再也不是一家人了。

黎强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的上面有一个大哥,还有二哥和姐姐。

他从小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一辈子拼尽了全力也没有让他们过上富人的生活。

大哥当年作为家中长子,为了帮衬着父母拉扯年幼的弟弟妹妹,牺牲了自己的一辈子。

大哥自十八岁就到外地打工,赚钱供应弟弟妹妹读书,被弟弟妹妹们拖累,直到三十三岁才娶上了媳妇,成家立业。

大哥一生只养育了一个女孩,一辈子都没有儿子。

虽然,大哥与黎强的年龄差距很大,但是,在黎强的心中,所谓长兄如父,他一直非常敬重大哥。

二哥后来自己倒腾生意,做小买卖,渐渐发了家,但是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当初,大哥没少帮助他,他却在自己发达以后就瞧不上大哥,当大哥想要问他借点钱自己开个早点铺多赚点钱的时候,他却拒绝了。

因为,他担心大哥还不起他的钱。

二姐嫁到了外地,平时无法见面,联系也比较少。但是,大家至少面子上倒还过得去。



可是,直到父母相继去世以后,在举办葬礼之后,分摊费用,分配家产的时候,兄弟姐妹的表现却让昌黎感到无比的失望。

昌黎的打算是,兄弟姐妹中大哥家的日子最差,父母留下的那点财产就都留给大哥,一是帮扶大哥一把,二是报答大哥当年的恩情。

然而,二哥和二姐却直接翻脸,坚决不同意昌黎的提议,执意要平分所有的财产,也平分所有的费用。

而且二哥和二姐指着昌黎的鼻子骂道:“你明知道老房子马上就要拆迁了,你想做好人,你与大哥走的亲近,却拿着我们的那一份借花献佛,你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昌黎听了二哥和二姐的话,看到了他们陌生的面孔,不禁心中一阵寒凉,感到无比悲哀的同时,也感到无尽的无奈。

最后,还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平分了,他把自己的那一份又留给了大哥,大哥有些哽咽,红了眼眶。

从那以后,昌黎再也不与二哥、二姐他们来往,而只是与大哥来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大哥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他一把。

侄女也很有出息,后来考上了研究生,在他的建议和帮助下,进入了老家省城的体制内工作,大哥感到了非常满足和欣慰。

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以后,昌黎也渐渐明白了,兄弟姐妹成家立业以后,就各自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父母在,有着纽带在中间维系,表面上还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纽带不在了,原来的家就彻底散了,再也不是一家人了。



《跃迁》中写道:

“选择决定命运,认知决定选择。只有梯子搭对了墙,努力爬才有意义。”

在这个世间,任何的事情,任何的感情,只有心在一起,只有相互奔赴,才会有好的结果。

一旦,有人开始变道,开始后退,即使你再怎么努力追赶,再怎么努力靠拢,都没有多大意义了。

当人活到了一定岁数,过年的时候,自然就会看透很多人和事,看穿不揭穿,悄悄远离,及时止步,就可以了。

人生在世,一啄一饮,莫非前定。

人活着,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活的坦然,活的安宁,散了的宴席,就释然离场。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所谓情绪价值,就是指让人感到开心、舒服的能力。”

作家木子说:

“在千愁万绪的现代生活中,情绪价值就是最宝贵的资源。”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很多人一陷入悲伤困苦中,往往会怀念小时候的亲情。

但是,人还是要活的清醒和现实一点,要知道有些东西一旦没有了当时的环境,它也就慢慢消散了。

人活着,成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不困于情,过情感这一关。

一、不要就纠结于亲情的亲疏,学会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其他顺其自然。

二、在不确定的时代之下,先多关爱自己,运动、读书、赚钱,你好了,一切才会好起来。

三、人要学会向前看,不要总是活在过去,要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困于情,不困于关系,一切随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