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木槿妈妈
来源丨中学生听书
ID丨tingshu2018
01.
一个孩子最深的绝望,
不是经济贫困,而是心理贫瘠
还记得去年轰动全国的现实版“农夫与蛇”事件吗?
起因是有一位致力于儿童慈善的博主@霍达 在网上看到航航要饭的视频,于是决定帮助航航。
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却朝着魔幻的方向狂飙。
航航有一个好吃懒做的父亲,年幼的他非但没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得到父母亲的庇佑和爱护,反而成为了父亲骗吃骗喝的工具人。
同意航航来到霍达团队接受帮助,也只是因为航航父亲看中了博主的钱,想找机会让航航骗钱,并非真心为了航航好。
如果说图谋不轨是成年人的坏,那么接下来发生的种种,让人不禁思考,难道世界上真有天生的坏种?
航航满身恶习,满口污言秽语,虐待小动物,偷13万的手镯,耍心机,在明知自己有传染病的情况下还朝霍达饭菜吐口水。
他的所有行为都不符合人们对一个天真孩童的认知,尤其是报假警事件,背刺恩人,令网友愤怒,令霍达寒心……
面对警方的询问,航航扮可怜、恶人先告状,说自己不认识霍达,当初根本不想离开家,是博主团队强行将他带走,并且表示自己一直遭受团队虐待,被殴打、折磨,不给饭吃。
如果不是霍达团队每次都会保留救济者的大量视频资料,还原事情来龙去脉,霍达或许就要被舆论的口水淹死,毕竟,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会更愿意相信孩子的话。
然而,一场“白眼狼”颠倒黑白,救人者自证清白的事件并未就此结束,众人的非议声和探讨声漫天飞扬,为了降低影响,霍达决定暂停对航航的更新。
直到今年4月末,霍达媒体账号上重新出现航航身影。
了解后得知,霍达并未放弃航航,而是对他进行了长达160多天的陪伴和教育,重塑其行为习惯和价值观,重拾属于他这个年纪该有的纯真和善良。
视频中的航航,比初见时胖了些,身着白衬衫,头发干净整洁,眼神澄清,言谈举止大方得体。
看着由内到外改变后的航航,网友的评论一语道破真相:
“原来被爱,真的会让人长出新的血肉。”
李玫瑾教授说:
“缺爱的心灵就像沙漠,心理贫困比经济贫穷,更令孩子绝望。”
航航最大的不幸,并非他出身贫困家庭,而是父亲的“黑能量”一点点毁掉航航,从小经受情感忽视的航航,身处无声的家庭暴力而不自知。
同时航航又是幸运的,霍达为航航心灵注入的爱,消灭了航航身上的恶,教育的力量在航航身上得以具象化。
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所有的教育态度和互动方式,都会在孩子的行为、情绪和态度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句句贬低,次次拒绝,常常冷落,处处控制,都会让孩子在自我怀疑,胆小敏感,价值感低的沼泽中越陷越深。
如果一个总是处在令他紧张不安的家庭氛围中,他的大脑会经常分泌出皮质醇,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皮质醇水平过高的孩子可能出现情绪化、坐立不安、防御心理强等行为特点。
当本身大脑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TPA axis)更容易过度激活,让心理和精神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
父恶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败三代。
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
孩子的精神面貌里,藏着父母的养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智慧,悄然塑造着孩子的认知。
孩子从周围汲取怎样的教育,他便长成什么模样。
02.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
是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
心理学家在大量的数据研究和分析后发现:
许多家庭经济条件贫困,但心态十分乐观积极的家庭,都能养育出十分优秀的子女。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清华学子庞众望的视频,引发广大网友关注。
高中时,他作为班里最阳光的孩子却赚足了班主任的眼泪,744分考入清华,入校时他第一个被校长接见。
原来,他的父亲被精神疾病困扰,母亲失去行动能力,不满7岁的他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无力承担手术乡亲们劝她的母亲放弃孩子。
她的母亲没有一句抱怨,而是请人帮忙推着轮椅挨家挨户求助凑钱,每天起早贪黑做针线活为他筹钱上学。
是妈妈的坚强、乐观给了庞众望第二次生命,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人生走向。
高中时,他捡废品减轻妈妈负担,一贫如洗的家中,满墙的奖状就是他自强不息的最好见证;
2014年,庞众望入围河北省第三届青少年自强之星时老师给拍摄的照片
大学时,他谢绝旁人资助,靠勤工俭学和相关补助政策贴补生活费;
现在的他在清华大学读博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
2024年,媒体采访庞众望视频截图
他在日记里写道:
“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
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他依然是那个内心富足且强大的少年,只因他一直在用行动践行这句话。
个体心理创始人阿德勒说过:
“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对经历进行解读。”
解读方式的密钥就在父母身上,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富养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战胜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正如庞众望对自己的评价:
“他并没有去抗争命运,而是很顺其自然地去做一些事情,遇到困难,就应该去解决困难。”
他遇见问题就去解决问题的底气是从母亲身上习得,试问,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在感叹庞众望优秀的同时,是不是先要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
比如不内耗,懂得修炼情绪,面临难题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向孩子展示积极、乐观、有责任感以及有爱心的一面。
只有当我们源源不断地向孩子输送正能量时,孩子内心才会接近爱,成为爱,传递爱,心中有爱是他们强大的源头。
他们不会羡慕、嫉妒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是感恩、知足已有的东西,他们亦不会患得患失地东张西望,而是懂得专注自我,养好属于自己的那朵花,接纳自己宇宙中的一切好与不好。
你知道“铅笔实验”吗?
该实验研究者让两组人看同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让人落泪的感动画面,也有让人大笑的喜剧场景。
研究者要求,第一组人用牙齿横向咬住一支铅笔,这样他们就不得不保持微笑的表情;
而另一组人用嘴唇抿住铅笔,就像忍住不哭的表情。
结果,研究者发现,咬住铅笔咧嘴笑的观众,结束后回忆起更多的是里面的喜剧情节,情绪多为正向,而抿住嘴唇的观众记住更多的则是悲伤的情节,情绪因此更为低落。
消极的暗示,只会让孩子一生都活在阴影里;积极的暗示,才是孩子一生前进的勇气。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引导。”
父亲的格局、气度和胸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母亲的修养、学识和品格决定孩子飞多远。
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500万的房子,不是100万的车子,而是养出一个内心富足,人格独立、德才兼备的孩子。
03.
家庭教育的王道,
在于负责、陪伴和自省
人民日报曾再三强调:
孩子的全面成长,离不开健全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王道,就在于父母以责任为圆心,无限延展陪伴的广袤领域,同时深耕自省的深厚土壤。
如此,方能在教育的画卷上描绘出最美的圆,引领孩子走向光明的未来。
1、责任——家庭教育的基石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甩手掌柜一时爽,孩子养废两行泪。
家长如若为了一时的轻松,错把放任不管当做静待花开,总有一天会因孩子讨不完的债而心力交瘁。
教育在当下,轻松在未来。
父母今日之负责,能为孩子将来筑起坚固的城墙,提高孩子抗风险能力,助力孩子自主掌控生活。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父母也是从孩子慢慢长成大人模样,不要因为自己做了大人就忘记作为孩子时内心最渴望的是什么。
孩子渴望的是父母的倾听和理解,平等沟通的语气,尊重隐私的行为。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尝试从孩子角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过度主观评判。
时刻牢记,爱子6不责:当众不责;生病不责;节庆不责;忧惧不责;睡前不责;饮食不责。
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无论是身体暴力、情感暴力、性暴力还是经济控制,一旦在孩子身上发生,都将成为难以泯灭的噩梦。
拒绝任何暴力形式,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教育的底线。
2、陪伴——家庭教育的底色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
在有钱、有权、社会地位和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
先有温暖的家,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意味着父母必须亲自参与心理抚养的过程,用陪伴、关爱,获得孩子依恋感。
父母在追求金钱的同时,也要注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合理安排工作和家庭关系,多陪伴孩子。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没有笨家长,只有不善发现孩子优点的笨父母。
别让自己成为那个总是习惯用“你永远不如别人”来打击孩子自信的冷漠家长;
别让自己成为那个总是习惯用“你这么做是错的”来抹杀孩子探索精神的专制家长。
成绩不是评判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他们考试会做错简单的题目,学习也许差劲,但你也要看到他们团结同学,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懂得坚持这些优秀品质。
从今天起,对孩子多认可,少苛责,每天多夸孩子一两句,孩子会越来越优秀。
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
教育孩子,品性远比成绩重要。
因为成绩只能决定一时的发展,性格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学习上,自信且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孩子会更有动力,不轻言放弃;日常交往上,乐于助人的孩子更易获得良师益友支持;职场上积极主动的孩子容易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大格局父母,从小注重孩子优秀人格品质的养成。
3、自省——家庭教育的本质
不要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只是借由你来到这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不能强迫小草长成大树,也不能左右梨树结出苹果。
父母的使命就是:
孩子尚小时,做好引导者,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所热爱的事物;
孩子长大后,做好旁观者,鼓励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实现自我价值。
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论语》有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孩子。
经常拿起书本,放下手机的父母,才能教出热爱阅读,从不沉迷虚拟世界的孩子;
经常以身作则、诚实守信的父母,才能塑造出言行一致,从不撒谎欺骗的孩子;
经常展现尊重,倾听心声的父母,才能培育出善解人意、共情能力强的孩子。
最好的教育,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家长“常思己过,善修其身”,孩子才能“勤学好问,笃行不怠。”
点亮文末【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