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第四十回写的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当时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难得遇上年纪相同的人,特地留宿刘姥姥,并邀请她一起用餐、游园,让刘姥姥好好体验一下富贵人家的生活。
贾母表面说是给湘云还席,就宝钗帮忙安排的那顿螃蟹宴,但事实上也可能别有含意。毕竟那次螃蟹宴,主仆不分,食物也不足够,有些人都没吃上,最后可以说是不欢而散。
贾母这次准备的宴会,自然是无比丰盛,各色食材应有尽有,老少咸宜,绝对碾压螃蟹宴。
鸳鸯和凤姐为了让贾母开心,便准备拿刘姥姥来取笑儿。
书中写道:
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丫鬟们知道她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她。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其实刘姥姥何曾不知道这是故意拿她取笑?什么规矩,都是一个说辞而已。
刘姥姥心中比谁都明白,但是刘姥姥活得也比谁都通透。她出身贫寒,能够得到贾府的救济,自是感恩戴德,何况她本又是懂事之人,哪里会介意府里的人拿她取笑呢?扮个小丑,能让主人家开心,她当然乐意积极配合。
凤姐等人当她不知道,那她就当做不知道好了。
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拿了一双老年四楞像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媳妇端了两碗菜过来,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这便是存心看刘姥姥笑话了。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这里作者很仔细的描写了每一个人的反应,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还有三春,她们的动作神情都写得妙趣横生,各不相同。
可是你发现没有,这里面唯独没有写宝钗如何!
按道理,宝钗和湘云、黛玉宝玉的笔墨应该是一样多的,毕竟他们之间的故事和纠缠最多。
可是这里为何偏偏避开了宝钗没有写呢?她不在这里吗?当然不可能不在的。不写她,正是暗中体现了她的不一样。
以宝钗的个性,她既不笑,那么此刻的她应该是冷静的看着这一切的,就像场外人看着场内的一场戏。想象一下,是不是还挺恐怖的?
当然不是恐怖片,只是她的冷静会让人害怕而已。
宝钗平时最爱热闹,如今大家都开怀大笑,她为何冷静到一点反应都没有?
答案也很简单。事关别人她当然会笑,事关自己她还笑得出来吗?
刘姥姥装傻扮懵讨好贾府的人,仿似小丑。其实薛家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小丑?
刘姥姥为了生活,不顾脸面,过来贾府打秋风。贾府虽然看不起这样的穷亲戚,但贾母凤姐等人好歹还是乐意帮助她的。而刘姥姥纵然低人一等,出尽洋相,但至少她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拿到银两解决了温饱问题。
可是薛家呢,薛家说是亲戚,事实上和刘姥姥又有什么分别呢?一样是不受人欢迎的不速之客。
薛家为了金玉良缘,同样要对贾府点头哈腰,奴颜婢膝。薛宝钗就连生日都不敢光明正大的过,以免被贾府的人知道了真实的年龄。
可就算这样,贾府的人也不待见他们。贾母在清虚观打醮那回,已明确拒绝了金玉良缘。王夫人虽然看似支持宝钗,但对于薛姨妈的金玉之说,她也没有发表过意见。
薛家谋划的一切,看似有力,实际却像打在棉花上,让他们犹如百爪抓心,焦急又无可奈何。
宝钗平日里还能装一装,如今看到刘姥姥扮演的这一出,仿佛就像在看薛家看自己表演一般。这让她还如何笑得出来?
作者描写了在座每一个人,就是没有写宝钗,目的正是为了凸显她的不在状态,她的与众不同。这是不写而写。通过这种暗中的手法,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宝钗的情绪。
是尴尬,是不安,还是抓狂?那就千人千面,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