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水河的皱褶里,总有一脉沉香在时光深处发酵。当作家初旭先生将《中国酱香文明史》的最后一页合上时,七百多年的酒雾忽然漫过纸背,在青石板上凝成一行行泛着釉光的文字——那是中国酱酒文明的基因图谱,在陶坛中封存千年后,终于等到了破译的密码。
初旭先生踏访美酒河的布鞋,沾着商周青铜爵士的绿锈。他曾在三星堆的月光下,用宣纸拓印一枚酒器残片的纹路,发现饕餮双目里暗藏的曲糵图腾;在茅台镇百年老窖的幽暗深处,他举着烛火丈量窖池的深浅,竟从微生物的迁徙路线里,辨出明代"回沙"工艺的星图。那些沉睡在县志边角的酒税票据、散落于乡村田野的酿酒歌谣,经他指尖触碰,便如遇春水的酒曲般舒展重生。
《中国酱酒文明史》流淌着液态的青铜文明。当考证出汉代"枸酱"与夜郎古道马蹄印的隐秘对话时,竹简上的墨迹竟渗出赤水河的水腥气;解读宋代酒务铁则时,字缝间突然腾起汴京樊楼的炊烟。最惊艳处,是初旭先生用人类学的显微镜,在清代"三茅"的账本里,分析出了华夏酒礼的精神结晶体——原来敬天法祖的虔诚,早已酿进酱香九蒸的每一次摊晾。
这部《中国酱酒文明史》实则是一坛活着的酒。翻开酱红色的封面,便见赤水河在字里行间奔涌:先秦的祭酒巫师正在甲骨上刻写祝词,唐宋的挑夫把酒旗插进巴蜀云雾,明清的盐商将酒税银锭码成月光下的雪山。初旭先生以考据为曲,以诗心为窖,让每个汉字都成了会呼吸的酒分子,在纸页间循环着千年往复的"四高两长"传统。
今天,我们举杯时,杯中晃动的何止琼浆?当书页掠过指尖,分明有杜康解开的绳结、仪狄捧出的陶瓮、历代酒官盖下的朱砂印在粼粼生光。初旭先生这坛用心用情封坛的文字老酒,终让华夏酱香文明,在时光长河里激荡出永恒的回响。(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