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瑜制作春仔花。(受访者 供图)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捞一碗春饭,插上红艳艳的春仔花,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正月里,妇女们头戴春仔花走亲访友,传递新年的喜悦与祝福;神龛前供桌上,发糕年糕上春仔花傲然挺立,预示新一年富余与好运相伴。
在翔安区凤翔街道洪厝社区,喜庆、祝福时刻,都少不了春仔花的影子。
春仔花技艺在洪晓瑜家已传承了至少四代。几根铁线、几缕红丝,在洪晓瑜手中又缠、又捏、又折,便迅速成“花”,再用一根细小的木棍串起来,便是春仔花。这令记者看得眼花缭乱。
在洪厝,春仔花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热爱。遇上节日,洪厝妇女们更是头戴春仔花外出,不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祈求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洪晓瑜解释道,“春”在闽南话中与“剩”谐音,寓意年年有余、风调雨顺。
作为春仔花的翔安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晓瑜和其表嫂洪丽娜不仅继承了这门传统技艺,更将其发扬光大。“每到婚嫁旺季和岁末新年,春仔花的订单就会激增。”洪晓瑜说,去年因为没有立春,闽南婚嫁减少,春仔花销量受到影响。但今年蛇年是“双春年”,预计年后订单会逐渐增多。
因为台湾、东南亚等地区也有插春仔花的习俗,所以洪晓瑜她们也会承接这些地区的订单。
从2015年开始,洪晓瑜、洪丽娜受邀到洪厝小学开设兴趣课程,义务教孩子们制作春仔花,让孩子们接触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使这门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她俩农闲时教一些嫁到村里的外来媳妇扎制春仔花,还与当地社区居委会共同开办春仔花培训班,吸引春仔花爱好者前来学习。她们带着春仔花技艺,不定期走进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及社区,让更多人了解、体验这项非遗技艺。
洪晓瑜感慨地说:“春仔花是我们闽南的文化记忆,春仔花文化让我从小学会自立自强和勤俭爱家,我要把这个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厦门日报记者 曾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