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当人们踏入广元昭化古城,便能被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这些非遗恰似熠熠生辉的珍宝,静静承载着岁月的悠悠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着民间艺术的匠心传承,生动展现出昭化人民的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大年初五,在昭化古城游客中心,一场由射箭提阳戏改编而来的《福佑安傩》正在精彩上演。台下,观众们早已围得满满当当,眼神中满是期待。射箭提阳戏,作为中国传统傩戏的重要一脉,宛如一部历经岁月雕琢的史书,其传承历史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艺术特征与丰富内涵,有着中国傩戏的“活化石”美誉。该剧目巧妙地分为天戏与地戏,将宗教元素与艺术表现完美融合,既留存着原始古朴的韵味,又独具别样的特色。台下的观众们时而被精彩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时而又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神情专注。

来自西安的游客刘红阳感慨地说:“这射箭提阳戏啊,表演很精彩,看得人热血沸腾。”

一大早,在古城的热闹集市上,薛氏糖画的摊位前围满了人,孩子们眼睛紧紧盯着摊主手中的勺子。薛氏糖画,仅凭一把勺子,就能在石板上绘就出各种晶莹剔透、造型独特的糖画作品。


游客体验糖画制作。杨黎明摄

摊主手法娴熟,只见勺子里的糖汁如细丝般落下,转瞬之间,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便跃然“板”上。糖画的题材广泛,从小说戏曲中的经典人物,到充满童趣的卡通形象,再到吉祥花果、飞禽走兽等。孩子们拿到糖画后,迫不及待地舔上一口,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一位小朋友开心地说:“我最喜欢糖画啦,又好看又好吃!”看似简单的一幅糖画,实则需历经选糖、熬糖、化糖、画糖等多个精细步骤,方能成就这道亦糖亦画、可观可食的街头独特景致。每一幅糖画,都承载着昭化人童年的美好记忆,成为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品味甜蜜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夜幕降临,在古城一间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一场川北雷棚评书正在火热进行。一张案桌、一块醒木,便是表演者的全部道具。评书溯源唐代 “说话” 与明代 “评话”,在清代咸丰后盛极一时,历史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是四川评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见表演者站在案桌后,一人分饰多角,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轻声细语,凭借一腔发出多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书中故事演绎得生动逼真,戏曲效果强烈。听众们围坐在四周,有的手捧着茶杯,听得入神,连茶水凉了都浑然不觉;有的则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脸上露出惊讶、喜悦等各种表情。看完表演,来自重庆的游客说:“听这评书,就像亲身经历那些故事一样,太精彩了!” (杨黎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