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无数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热闹的舞龙舞狮,从精致的糖画制作到传统的庙会民俗,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过年的习俗紧密相连,为春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即日起,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非遗里的年味儿”全媒专栏,带领大家走进非遗的世界,探寻那些隐藏在年俗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大年初一,日照市莒县的莒国古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商家门楣上张贴的各色莒县过门笺迎风舞动。
“过年嘛,咱莒县人肯定要贴过门笺啊!我贴的是‘恭喜发财’字样的过门笺,新的一年希望生意红火发大财!”莒国古城的商户马克磊说。
在莒县,有句俗语:过门笺、过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这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
走进古城内的剪纸物语厅,一方长桌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于红正被游客围着,刀锋起落之间,纸屑上下纷飞,莒地文化的巧思很快被“纸上丝线”联结勾勒,渐臻化境……
莒县过门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0后的于红是莒县过门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过门笺,要经过备纸、设计图案、制板、刻制、染色等十几道工序。”于红说,从小耳濡目染,剪纸技艺早已熟稔于心。
“今年是蛇年,我还特别设计了以蛇为元素的过门笺‘慧心妙蛇’,小蛇头上戴着官帽,身体有龙的纹样,身边是元宝,寓意福禄双全。”于红介绍,希望能通过剪纸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莒县的地方文化。
处处是历史,点滴皆文化。漫步莒县大街小巷,莒县过门笺、大口尊上的象形文字、浮来山千年银杏树、文心雕龙等符号,有的化作彩灯,有的演变为路边标识牌……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了莒县人的日常生活,它们从莒县出发,传播到全国各地。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郑丽娜 史发启)
非遗里的年味儿|孔府菜端上百姓餐桌
非遗里的年味儿|杨家埠木版年画 在时尚里“出圈儿”
非遗里的年味儿|海阳大秧歌,舞动火红年
非遗里的年味儿丨临清驾鼓鼓声铿锵 龙灯灯火风吹不熄
非遗里的年味儿|皮影闹新春,老树发新芽
非遗里的年味儿|吕剧:“小剧”亦有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