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中国非遗年

罗学娅

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大年,穿新衣、换新鞋,欢欢喜喜拜新年,喜滋滋领到压岁钱。长大后,最重视的节日仍然是春节,家人团聚、祭祀祖先、贴春联,看春晚,热热闹闹吃团年饭,开开心心辞旧迎新年。

乙巳新年,又添新光彩——中国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个大年,把中国人的大节喜悦,分享到了全世界。

此时此刻,“春节老人”落下闳(雕像)屹然挺立在阆中古城的锦屏山上,一如既往地仰头望天空。他是否看到了中国春节的高光闪耀?是否想到了两千多年前他醉心苦研的西汉天文历算学,能与现代的世界非遗文化交汇融合?

2000多年前,年少的他生活在阆中乡间,夜晚,天上繁星点点;白天,云朵姿态万千。他仰望星空,其乐无穷,将童年的梦想全部投入无限的天象之中。正当“十五而志于学”的年龄,恰逢“文翁兴学”在蜀,落下闳有幸系统学习文化,特别在观测天象上独有建树,还渐有名气。

汉武帝在元封年间下旨编造新历,落下闳经同乡、太常令谯隆和太史令司马迁推荐,被征召入京。《史记》载:“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

“改朔更历”,可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啊。在长安,落下闳按天体运行规律进行计算推演,他运用浑仪、浑象、浑天理论,运算转历,处理数据,最终达成“与夏正同”的目标,独到而精确地创制出《太初历》。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历法,首次恒定“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即春节)。”确定前一日为除夕,同时重新确定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中。为纪念这一开创性的改制,汉武帝在公元前104年更年号为“太初”,落下闳被尊称为“春节老人”。

从此,春节陪伴中国人两千多年,成为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早就走进了每一个中国家庭,走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今年,中国春节披上了世界非遗的华光,更有故事、有味道,也更有内涵。欢乐中国非遗年,在城市,在乡村,在你家,在我家,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世界的、中国的、本土的,非遗无处不在,温暖沉浸在我们的日子里。

团年饭的餐桌上,北京烤鸭、金华火腿肠、砂锅炖鸡、东坡肘子、罗泉豆腐……道道招牌菜,盘盘皆非遗。觥筹交错,泸州老窖、五粮液、甘蔗酒,高粱酒,杯杯琼浆,口口皆非遗。老妈妈坐在藤编摇摇椅上,“说非遗呀?这摇摇椅、这手工枕头,还有那菜坛子,米罐罐,数都数不完哦。你们看,”妈妈手指窗外,中庭花园里,一群大妈唱着柳连柳在跳连宵舞;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挥舞着长鞭抽陀螺;还有几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抿抿甜的糖画舍不得吃,喊着“我的是大龙,”“我的是小龙”,约定正月初八去看耍龙灯的双凤龙。



世界非遗的春节,每一项活动,都是非遗,的确数不完。在喜气洋洋的春节里,我们个个都是非遗传承人,从落下闳笔下走出来的春节文化,今天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走出了历史、融入了当代,光耀世界,照亮全球。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学娅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