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人的“过年”方式成为世界共享的遗产,2025乙巳年的春节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全国各地庆祝活动异彩纷呈。
在春节的仪式丛中,作为24节气之首的“立春”,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立春,自古便是安排生产与生活的关键节点与时间坐标,庆贺的仪典与祭礼规模盛大,民间素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由于在时序上正处于春节节日活动密集的时段,立春与整个春节仪式并轨互借,更保留了独特的劝耕、劝勤、惜时、立志、祈福、禳灾等诸多功能,成为生命、更新与希望的象征。“立春祭”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名录。
在上海一处另具江南韵味的四合院内,这里也是3A级景区,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传承单位黄道婆纪念公园,一场名为“海上最春早”的立春游园活动引来众多观众。12对中式装扮的春童,在民俗专家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既古老又新颖的立春祭礼。
写宜春贴是最为古老的迎春方式,春书是迎新的吉物,书写春书也被称为为“迎春之礼”。傅咸《燕赋》云:“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社。”父母带着孩子们书写“宜春”, 亦有新春开笔之礼,寄寓聪敏好学之意。剪春燕、戴春胜、挂春幡,也是立春日趋福避祸、护室宜家的厌胜与祈福手段。
将春燕贴于门庭,将象征着“生生不息”的乙巳小蛇别在发髻,将写有吉祥祝语的春幡挂在树梢,均由亲子家庭共同完成,正如古诗词中所描述的“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咬春仪式以“心灵美”紫心萝卜为春盘代表,儿童在老师的教授下学习孝亲之奉茶礼,大家一同品尝春饼、春卷,其乐融融。而唱春环节的“春”主题古诗词飞花令,更是赛出了一派美好祥和的节日气氛。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莫过于“鞭春牛”仪式了。这一古老的习俗源于西周“土牛送寒气”的仪式,鞭打春牛以示劝耕劝勤,意味着“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绘有青牛的大红灯笼上,孩子们欢快地击打并纷抢抛洒而下的各色糖果与棉籽,乐趣无限。最后再亲手将棉籽播种在纪念公园的棉田里,让这颗技艺的种子,在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和先棉的故乡,生根、发芽、成长、结铃、吐絮,温暖天下。
据悉,黄道婆纪念公园立春游园会于2024年首次举办,此后又陆续完成了一系列传统节日游园活动,具有鲜明都市特色的节日文化品牌。将立春古俗中核心的仪礼,如写春书、挂春幡、品春盘、鞭春牛等,与适合于当下儿童生长环境与发展需要的方式结合,塑造更有时代意义的立春仪礼显得格外迫切。对于儿童来说,节日不仅仅只是好吃、好玩、有趣,更深层地要义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生命观、劳动观与伦理观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身体力行地践行立春仪礼以及参与都市棉田的播种,让他们懂得“感恩、惜时、立志、勤勉”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