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词作者:吴文英
乔木生云气。
访中兴、英雄陈迹,
暗追前事。
战舰东风悭借便,
梦断神州故里。
旋小筑、吴宫闲地。
华表月明归夜鹤,
叹当时、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
步苍苔、寻幽别坞,
问梅开未。
重唱梅边新度曲,
催发寒梢冻蕊。
此心与、东君同意。
后不如今今非昔,
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怀此恨,寄残醉。
赏析
吴文英(约公元1212年—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其家世与生平事迹均不详,大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学者考证,吴文英本姓翁,过继为吴氏后嗣,可备一说。现从零星史料中唯一确定的是,吴文英终生不仕,只在苏州、杭州、越州一带游幕。
吴文英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名卓著。其词作擅长时空跳跃,常以流动的情感为线,措意深邃,造句精研,用字雕琢,蕴藉晦涩,有“词中李商隐”之称。著有《霜花腴词集》,已散佚不存。后世从旧钞本辑录吴文英词作三百四十余首,名为《梦窗甲乙丙丁稿》。
《金缕歌》就是《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风敲竹》《贺新凉》等。关于调名的缘起,宋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贺新凉》是词调本名,后误为《贺新郎》;另一种认为《贺新郎》是此调本名,因苏轼词中有“晚浴新凉”而名为《贺新凉》。现在仍无定论。正体以南宋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为代表,双调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
这首词是词人与履斋先生同游苏州沧浪亭看梅时,因所见所感而创作的。履斋先生就是南宋名臣吴潜,宋理宗时,他基于对朝廷军力和形势的判断,先后做出议和与请战的主张,却没能够力挽狂澜,挽救大宋于水火,就像两宋之际的韩世忠一样,遗憾难填。沧浪一带园林恰好曾是韩世忠的旧园。这首词就以沧浪看梅作为媒介,将韩世忠与吴潜关联一处,绾合沧浪风光与历史、时事,表达出拳拳爱国之心。
上片以沧浪起,看梅作结,由沧浪写到前事与韩世忠。吴文英陪同吴潜来到沧浪亭,这里千年乔木直插云霄,但“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他不禁想起沧浪亭曾经的主人、南宋肱股之臣——韩世忠。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完颜宗弼率十万大军跨长江南袭。在这危难之际,韩世忠挺身而出,仅率七千人就将完颜宗弼逼进黄天荡——一处断头水巷,令金军被困四十八天。当完颜宗弼用计闯出黄天荡时,韩世忠拟用战船追赶,却因无风不能前进,反倒遭金军火攻而伤亡无数。“战舰东风悭借便”说的就是这件事,从此韩世忠光复神州故里的梦想破灭了。在兵权被剥夺后,他退隐“吴宫闲地”——沧浪亭。相传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辽,落在华表柱上,感慨物是人非。想来韩世忠那份不舍的报国之心,会牵引着他魂归故地,看到如今的国势,也要做出同样的感怀吧。那枝头的花露,或许就是他迸溅的泪珠。
过片紧承上片,从看梅起,以沧浪结,由看梅写到今朝,写到与韩世忠履历近似的吴潜。“遨头”是太守的别称,这里指吴潜。他们走过苍苔,寻找幽静的花坞,探访梅花。词人要在梅树边上唱出这首新创作的《金缕歌》,催发寒冬的花蕊。“寒梢冻蕊”喻指孱弱的朝廷,催发寒梅喻指希望大宋能够振兴。词人知道,他与吴潜心灵相通,也认为吴潜与韩世忠一样,有着深沉的爱国之心和建立功业的理想。只不过“后不如今今非昔”,国力日渐衰弱,今朝不如往时,后世也眼见不如今时,吴潜或防或战的建议只能随时势变更,不仅无法中兴大宋,甚至做不到像韩世忠那样得到困住敌军的机会,怕也将“梦断神州故里”。吴文英和吴潜相对无言,将漫漫的报国之志消弭在沧浪水中,将心中的遗憾放在清酒中,忧悒且沉醉。
有人说,吴文英这首词很像辛弃疾的爱国词,有慷慨激昂、豪迈奔放之感。的确如此,但“后不如今今非昔”的绝望感、将国力比作“寒梢冻蕊”的凄凉感,都带有吴文英的个人气息,读时可以细细品味。
撰稿:王贺
诵读赏析:尚远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