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诗人叶坛:诗是平凡生活中的神秘力量



人物简介:叶坛,名叶士赟(云),笔网名拴定等,1964年12月生,陕西榆林人,汉族。完成诗文三千多篇(首),整理成新旧体诗词、文集三十多部。获“世界华人重大学术科研成果”特等奖、“世界知名学术名家学术成果”百年学术特等奖、“世界文化艺术最高美学成就奖”金奖等大小奖项七十多次,被授予“中国诗人”、“荣誉博士”、“世界汉诗艺术家”等众多荣誉称号。已出版的中篇小说集《陕北三奇录》,《拴定诗集》收集新旧体诗词集九部,短篇小说集《村话.乡声》收作品七十多篇,也不乏精品。

张丽华:您平时写的都是诗歌,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作诗的呢,您认为古诗和新诗在创作上有什么区别?

我平时写的诗歌比较多些,但其它如小说散文也写一些。我是从一九八二年开始作诗的,当时我刚上高中读了半年,本来很想上学的,但我父亲去逝早,那时又逢单干,家里贫困难容我再上学。失学后我很不甘心,想自学成才。当时思考,觉得农村自学其它方面的比较困难,学写作也许还有素材,便决定学写作,初开始仿写古体诗词,不久又学写起新诗,因为当时报刊上多是新诗。我觉旧体诗在形式和长短上受限制,新诗则较自由,可长可短。旧体诗不一定需要强烈的感情催化,有时依格填写就能完成,但新诗则需强烈的感情催化而成,所以我写新诗往往比旧体诗更专注,没有灵感一般不写。

张丽华:您创作了很多诗歌,您最喜欢的诗人有些,您最初开始写诗时受谁的影响最大?

我坚持写诗的时间比较长,最喜欢诗人比较多一些,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记得我上学时,曾在我们村中小学借到一本《唐宋绝句赏析》书,看了好几遍,将上面诗抄在本本上,全部背会,后又在书店买到本《唐宋律诗赏析》,也将上面诗全背会,还有上高中的半年里,得知自己可能要失学时,在学校图书室借阅一本《唐诗三百首》,当时老师说那是繁体字,恐我不认识,我硬借来,不认识字,只凭新华字典查找辩认,一直将它大体读熟。我开始写诗是模仿这三本书上的诗作开始的。

张丽华:您认为生活和诗的关系是什么,您如何在生活中寻找作诗的灵感?

我觉诗应和生活是无法隔离的,如果有人写的诗一点也不反映自己的生活际遇,那么他不能算作诗人。我的作诗灵感,多数是现实撞击自己追求而激发出来的,我因坚持写作,可谓到处碰壁,给自己的人生造成巨大的不幸,不幸反而引爆了无数灵感。

张丽华:您的诗里经常有故乡,这是为什么呢?

故乡在诗词里是反映一些,但不是经常的,这是因为我身世坎坷,流浪、打工,大半生远离故乡,离乡背井的人虽能倍感故乡的温情,但主要还应反映在外的感触。

张丽华:您之后是否有想要出书的打算?

有,很多年之前就有,一直因为资金问题难以实现,直到近来感到年近六十,即将进入老年,万一有三长两短,自己几十年的创作将有毁灭的可能,于是决定打苦力挣经费出版,到不能打工时出了几本算几本。截至今日,已出版中篇小说集《陕北三奇录》,诗词集《拴定诗集》,短篇小说集《村话.乡声》,还有微言散文集《鹤言.鹈艺》即将出版。

张丽华:您平时有哪些创作故事,您可以分享一下吗?

记得上初中时,老师在讲对偶修辞时,曾讲北京高考试题中曾有对联出句“孙行者”,结果多少万考生仅有一人对出,并讲对偶句需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字数相同等规律。我忽然联系到历史书上介绍的数学家祖冲之,恰好可以对此出句,便在放学时给同村同学们说,但同学们却不懂应对。不久语文考试,其中一道题是“少壮不努力”叫补充完整,全年级无一人补出,只有我补“老大一场空”,得到老师课上表扬。

张丽华:您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使您坚持创作?

使我创作并坚持的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有两件,一是失学,使我决定了写作这一目标。另一件是因沉迷看书写作,遭到家中兄嫂极力反对,促使我决定离家流浪,并准备以切身经历完成长篇小说《盲游记》和自由体长诗《流浪者之歌》。其中长诗在我住延安遣返站时,已完成其中四章中的第一章,可惜后来原稿在嵩山少林寺市场夜露宿被人抢走提包丢失,使其作直到2007年底才完成。而小说也在1989年流浪回归着手创作,写了近十万字时,曾将底稿交村中省文联工作的叶锦玉看,他劝我写小说应从短篇开始,因此停止接写,直到前些年才将它接完,只因流浪时期的日记丢失十多万字,致使续完后仍觉不太满意,一直想修改。

张丽华:您怎样看待诗歌的守正与创新?

守正需弄明传统本质精华是什么,而不是机械地照猫画虎。近体诗音乐美表现为律格平仄,也许以古音读能感受出来,但现代读音已与古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音调平上去入,不仅入声大多人不知怎么读,而且连上声的标声用字上,这么重要的字如今都读成了去声,可想而知古今音韵变化有多大。如果我们仍旧一定要坚守平水韵的未免有画地为牢之嫌。我虽不反对创新,但觉创新也应该合理,不能想怎样就怎样。

张丽华:您平时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来提高您的创作水平?

处在农村,能够遇到的书籍很少,因此遇什么书都要看一下,而对一些不吸引人的理论书,往往今天看一章或数段,明天再接着看几段,争取都能看完。而且倘有几本书,也不是一本看完再看另一本,而是同时看,这册看几节,那册看几节,也许跟其他人看书方法不同,也不知道这样是否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

张丽华:您除了写作,平时还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吗?

除看书外,最大的爱好应该是旅游,一九八六年我因沉迷写作,被兄嫂极力反对,于是离家流浪旅游,准备实现行万里路梦想,当时规划同时完成长篇小说《盲游记》和自由体长诗《流浪者之歌》。后来去海南,去江西九江,去青海西宁和玉树,去湖南常德,虽算是打工,但也捎带旅游,可以说旅游对写作是有促进作用的。

张丽华:您的父母对您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我父亲在我刚上学不久就去逝了,我们相处的时间没有多长。只记得我父亲爱音乐,会拉板胡。我和母亲相处时间倒不短,我母亲不识字,会随意剪窗花之类,以前村中人结婚,多请我母亲剪窗花。不过父母亲皆不识字,所以说对我写作的极积影响,我自己实在说不上来。

张丽华:您平时喜欢在什么时间段进行创作,这是为什么呢?

没有固定时间,写一些短诗,往往是即兴,什么时间有感触就什么时间写,对一些中长篇小说,写起来较费时间。而且长时间写作没收入会无法生活的,因此我常是打一段时间苦力工,写作一段时间,这样交递进行的。

张丽华:您创作的灵感大多来源于什么时候,您平时是怎样寻找创作灵感的?

不少来自打工劳动中,不过这种灵感有些被捕捉到了,记录了下来,像我的不少新旧体短诗是这样诞生的;有些却没能及时记录,以致消失了。还有就是被别人的阻力激发的,共鸣引发的,比如我的长诗“三歌一太贫”,就属于此类。说明一下,三歌是《代教之歌》、《流浪者之歌》、《诗人之歌》,一指《一钱行》,太指《太阳吟》,贫指《贫瘠的土地》,这六部作品,在我看来是我自由诗创作的巅峰之作。我平时不怎么注重专门寻找灵感,最大的一次寻找创作灵感是去流浪吧。

张丽华:您对于诗词创作有哪些自己独到的见解,您可以分享一下吗?

见解是有一些,但独到于否,我自己也不知,因为如今写诗的人太多,别人很可能也有类似的看法,而我也不可能见到当今所有人的见解,撞车也很正常。我的不少见解,多写进诗集之中,比如刚出版的《拴定诗集》,收我的新旧体诗集九部,有一些见解附在各集后,像《拴定诗说》等,还比较详细,就在诗集中可见。

叶坛作品选:

仙人掌

命运将我推进可怕的荒漠

时时要遭受干旱折磨

严寒酷热风暴

谁不想将我的生命剥夺

我不能屈服

应想法将生路开拓

纵毒日烤干枝叶

严寒冻掉臂膀

也将骨头变成尖刺

与逆境拼搏

情谊

你我彼此是镜子

我们的情谊则是

镜子里的影子

我们越亲近

它越会接近

但倘若我们闹分裂

它就加倍与我们

疏远

向日葵

在我未开时

尽力追随太阳

因为它能给我光明

引导我怎样开放

在我开放后

尽力垂向大地

因为那儿

是生我的地方

石油

弱者

因为有人为

沾衣污点嫌弃

就自惭形秽

强者知道对众有益

纵埋没地下

沉落海底

也有人苦苦寻觅

沁园春·孤鸿

天际横飞,聚散湖海,搏击长空。痛没有伙伴,无人助兴;遍野荆棘,难定行踪。缺月如弓,北风似箭,虎豹狼虫暗祸凶!仍飞驰,不尸横在地,奋斗难松!人讥妄自称雄,故意孤行而不随群。恨燕雀无志,安居檐下,鸡犬得意,鸣吠栏笼,碟内争食,互相倾轧,肯用肝胆斗恶风?纵失意,用精神显示,我是雄鸿!

初雪

忽报寒流至,愁云心欲碎。

琼花落地时,化作相思泪。

江城子·元旦

昨夜寒风阵阵狂,入篷窗,凌孤床,好梦难圆,惊醒更凄凉。暗室莽莽何所见?尘满面,冷如霜。今应晴开日放光,恶风藏,换新装,元旦佳节,重制一年章,料它逆流终有尽,冰雪后,百花香。

(责任编辑:李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