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新闻报道,2025年1月25日,野中郁次郎教授在东京离世,享年89岁。
这位以《失败的本质》震动学界、用《共感经营》重塑管理哲学的日本学者,终其一生都在追问一个根本问题:组织如何通过“人”的智慧而生生不息?
德鲁克为世界提供了管理的“骨骼”,而野中郁次郎则补充了“血肉与灵魂”。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二者并非对立——前者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做事”,后者启发我们如何“智慧地做人”。
野中郁次郎的离世恰似一面照妖镜,折射出全球管理思想界的集体失语——当我们沉溺于数字化转型的狂欢时,竟无人意识到这场革命的理论基石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由这位日本哲人奠定。
他毕生倡导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正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的星光——在算法与人性之间、标准化与创造力之间、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找到那条“既是东方,也是世界”的道路。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野中郁次郎的名字或许不如德鲁克那般如雷贯耳,但他的思想却与中国文化中的“知行合一”“道法自然”不谋而合。
从车间到知识创造的旷野。他从未将自己禁锢在西方管理学的框架中,而是从富士电机的车间、丰田的流水线、京都陶瓷的匠人精神里,提炼出一套属于东方的管理哲学——知识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从人与人的共鸣中生长出的生命力。
野中郁次郎的学术之路始于一场“离经叛道”。早稻田大学毕业后,他并未走上传统学者之路,而是进入富士电机制造(现富士电机),在轰鸣的车间里与工人一同流汗。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真正的知识不在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里,而在工人的指尖、组长的经验、甚至一次失败后的叹息中。
这种对“现场”的敬畏,贯穿了他的一生。当德鲁克在书斋中定义“知识工作者”时,野中却将目光投向日本企业的“暗默知”(隐性知识)。
他提出:创新的火花,永远诞生于一线员工的手感、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团队磨合中的默契。这种思想与中国的“工匠精神”遥相呼应——瓷匠说不出釉料配方的化学公式,却能烧出千年不褪色的青花。
管理学的一场静默革命。1980年代,全球管理学界被西方理论垄断。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塑造了通用电气的黄金时代,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成为商学院圣经。但野中郁次郎却从日本企业的崛起中看到另一条路:索尼的随身听、丰田的精益生产、京瓷的阿米巴经营……这些奇迹背后,是西方理论无法解释的“集体智慧”。
1995年,他与竹内弘高合著的《知识创造公司》横空出世,提出SECI模型——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四步循环。这不仅是理论创新,更是一场哲学宣言:管理的终极目的不是控制,而是激发每个人心中“不可言说”的智慧。
在ChatGPT改写知识生产规则的今天,野中理论的预言性愈发清晰。当OpenAI工程师通过"对抗性训练"不断突破AI边界时,他们无意中复现了SECI螺旋:人类直觉(社会化)与算法参数(外显化)的碰撞,跨模态数据的组合重构,最终形成认知能力的指数级进化。 这种"人机知识共生"的新形态,正在将野中的理论边疆推向未知领域。
德鲁克为世界提供了管理的“骨骼”,而野中郁次郎则补充了“血肉与灵魂”。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二者并非对立——前者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做事”,后者启发我们如何“智慧地做人”。
在野中教授的理论遗产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条属于东方的管理之路:既拥抱全球化工具,又扎根本土文化;既追求效率,更珍视人性与共感。
晚年的野中郁次郎愈发忧虑:当大数据和AI成为新的管理图腾,人类是否正在遗忘“共感”的力量?他在《共感经营》中写道:“KPI能衡量效率,但只有故事能唤醒灵魂。” 他主张企业应成为“意义的编织者”——通过共享的故事(物语)让员工与客户产生情感共振,而非沉迷于冰冷的数字游戏。
这种思想在中国企业的土壤中早已悄然生根。华为的“奋斗者协议”、阿里巴巴的“江湖文化”、海底捞的“家文化”,本质上都是“共感经营”的实践——用情感纽带凝聚散落的个体,将商业逻辑升华为价值认同。而野中的理论,为这种东方经验提供了全球化的表达。
德鲁克教会世界“如何正确地做事”,野中郁次郎则追问“为什么而做”。面对中国管理的独特挑战——从“卡脖子”技术攻关到数字化转型阵痛——野中的思想显得尤为珍贵:
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教授们正尝试用SECI模型破解“隐形知识流失”难题,将老工程师的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工艺数据库;
字节跳动的“字节范儿”与“Context, not Control”理念,暗合野中对“自组织创新”的推崇;
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与《共感经营》中的“现场主义”异曲同工,王传福亲自下车间与工人讨论技术细节的场景,恰似野中笔下的理想管理者。
吊诡的是,正当硅谷精英实践着野中哲学时,东方管理学界却陷入"德鲁克依赖症"。这种认知时差警示我们:如果不能超越"经济实力决定理论话语"的庸俗唯物论,必将错过新文明形态的入场券。
野中郁次郎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发明了知识创造的DNA双螺旋,更在于证明了思想的高度从不囿于地缘政治的经纬度。
野中郁次郎的离去,恰逢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ChatGPT能撰写商业计划书,却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产品故事;OKR系统能追踪每个节点的进度,却无法衡量团队默契的价值。
而他毕生倡导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正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的星光——在算法与人性之间、标准化与创造力之间、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找到那条“既是东方,也是世界”的道路。
只要还有人相信“知识生于共感,创新始于现场”,野中郁次郎便从未真正离开。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