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格行为模型,毫无夸张的说,它一个能让你做出自己想做而不能做的事,也能让对方做出他能做而不想做的事,把这个模型吃透,能让你的人生开挂!
一、什么是福格行为模型?
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由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B.J.福格教授提出,是一种用于理解和改变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该模型的核心思想在于,任何行为的发生都依赖于三个关键因素: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及提示(Prompt),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用公式表示为B=MAP。
简单来说,当动机、能力和提示三个因素同时出现时,行为就会发生。
福格行为模型在个人习惯养成、企业管理、教育以及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理解并改变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1、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即“想做”。
它是推动我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源于我们的需求、愿望或目标。
这些需求可以是生理的(如饥饿、口渴)、心理的(如安全感、归属感)、社会的(如尊重、认可)等。当这些需求被识别并被认为是重要时,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去采取行动以满足这些需求。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我们为了自身的满足和成就感而采取行动,如追求个人成长、学习新知识。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因素驱动的,如奖励、惩罚、社会压力等。
2、能力:是完成行为的本事,即“能做”。
它涉及我们具备的技能、资源、时间和体力等。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能力,即使有强烈的动机,也难以采取行动。
能力的发展主要来源于实践、他人指导和正式培训。根据721学习法则,70%的能力提升来自实践,20%来自他人的指导,10%来自正式的培训。
3、提示:是做出行为的信号,即“做吧”。
它是触发我们行动的外部刺激或内部提醒。它可以是外部的(如手机提醒、广告、通知)或内部的(如想法、情绪、冲动)。有效的提示设计需要考虑到个人偏好、工作流程以及时机与频率的合理性。
合适的提示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激发行为,而过于频繁或不合时宜的提示则可能引起反感或忽视。例如,在养成锻炼习惯时,可以设置一个定时提醒,作为外部提示来触发锻炼行为。
福格行为模型可以用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来表示。横坐标代表“能做的程度”,由难到易;纵坐标代表“想做的意愿”,由弱到强。函数线代表行为界限,实心点代表触发点。能触发的行为位于行动线上方,越远越容易成为习惯;而做不出的行为则位于行动线下方,越接近原点越不可能发生。
二、解决纠结的三种情况
根据福格行为模型,我们大部分人纠结的事情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能而不想、想而不能、又能又想但缺乏触发条件。
针对这三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挪”和“诈”两种策略来解决。
1、 能而不想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我们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但缺乏足够的动机去行动时。比如,上班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虽然我们有能力去工作,但有时候却缺乏足够的动力。
解决策略:
- 提高动机: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寻找工作的意义、获得他人的认可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动机。比如,我们可以想象自己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了职业晋升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而激发自己的动力。
- 降低行为难度:虽然动机不足,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降低行为的难度来促使自己行动。比如,我们可以将工作任务分解成更小的步骤,每完成一步就给自己一些奖励,从而逐步建立起工作的习惯。
2、想而不能
这种情况则发生在我们有强烈的动机去完成某项任务,但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时。比如,摸鱼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虽然他们很想在工作间隙放松一下,但由于工作任务的繁重或时间管理的不当,他们往往无法如愿。
解决策略:
- 提升能力:通过学习新技能、寻求帮助、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参加一些培训课程或阅读相关书籍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摸鱼。
- 降低期望:虽然提升能力是关键,但在短期内我们也可以通过降低期望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比如,我们可以将摸鱼的时间从一个小时缩短到十分钟,这样既能满足自己的放松需求,又不会对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
3、又能又想但缺乏触发条件
这种情况则发生在我们既有动机又有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但由于缺乏适当的触发条件而未能实现时。比如,和心仪的对象表白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虽然我们有强烈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去表白,但往往由于缺乏适当的时机或方式而犹豫不决。
解决策略:
- 扩大触发条件:通过设计巧妙的触发条件来引爆这个行为点。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如对方的生日或纪念日)或在一个浪漫的场景下(如海边或电影院)向对方表白,从而增加成功的几率。
- 创造机会:有时候触发条件并不总是自然出现的,我们需要主动创造机会。比如,我们可以邀请对方一起参加一个活动或聚会,通过互动和沟通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从而为表白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