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看上篇:
这些举措都不是泛泛的仁义,而产生了实际效果。
吴化文起义背后的原因我们这里不细讲,从国军方面看,王耀武对吴化文的拉拢至少延缓了济南国军内部分化的进程,尤其是尽可能地推迟吴部起义,对于巩固济南城防有一定积极意义。
换别人来,换别的做法,还有谁能比王耀武做得更好吗。
说完对吴的事,再宏观上观察王耀武在济南的防守效果。
同样是大城市,同样是被优势对手围攻,济南防守比天津如何?天津只打了29个小时就结束了。当然两战的具体条件不尽一致,天津最后攻城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包围与切割。不过从体量上讲,这两场战役基本可以比拟。
王耀武的防守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逐点防守,利用济南城外山势地形,逐点构筑永备工事。并把绝大多数兵力用于防守。罗幸理在回忆文章中讽刺这种布势,说只有守备挨打之能,而无机动出击之力。这话说的多少有些酸,而且是为了讽刺而讽刺,反正政治上的死老虎随便怎么打。
老天爷,解放军一贯喜欢野外机动作战,现在用不擅长的方式来攻城,国军不老老实实依托工事大量杀伤,还想什么阵前反击,这不是痴人说梦?
第二,按照东西两面、内外三圈部署防守兵力,西面和北面外圈防守兵力远达长清县(今大半已划入济南主城区)和齐河县,纵深达十余公里。这一点好就好在自己阵脚不乱,外圈阵地失守后可逐步回缩防守。
王耀武认为,外围防线可坚持半个月,主城区可坚持一个月。
虽不免有自吹之嫌,但观察战斗过程,城外失守尤其是吴化文起义严重加速城外易手,但主城区并没有受太大撼动。齐河、长清只打了一天,主城区死顶了七天。
在上下一片哀鸿之声中,王耀武能死中求活坚持到这个程度,着实不错了。
国军体制固然腐败无能,但不代表所有将领都是无能之辈。
同样,一些反动头子残忍无道,也不能代表所有将领都是反动透顶之辈。比如王耀武。
三、心地仁厚
王耀武对市民生活较为关切,极力营造战事尽在掌握的氛围,使市民不致恐慌。
据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秘书王昭建回忆,战斗打响的第二天即9月17日,虽然城外炮声隆隆,市面仍没有大的波动,市民亦无过分惊慌,机关学校都上班,一些商店还照常营业,西城商埠(即济南国军防线的最外层)一带也保持平静。
待华野攻克外层防线,且整编七十四师因机场被炮轰而无法运来时,城内军政大员的恐慌心理开始蔓延,纷有逃志。
王耀武自知守土之责在己,形势如此,不苛求大家一同葬送于此。二绥区副司令牟中珩劝王耀武趁城北尚在国军掌握中,赶紧突围北逃,或到天津,或到徐州。王耀武拒绝逃走,但默许了牟中珩走。后牟果然提前出城,但没跑多远即被活捉。
吴化文起义时,其手下副师长杨臣一和团长王玉臣跑来哭诉吴起义,王耀武当即安慰两人,并当着他们的面交待,要给蒋介石发报,表扬他们两人的忠心。
整74师的172团运过来7个连,该团长刘炳昆找到老军长王耀武请示任务,王耀武对这支小队伍很重视,命令他们守卫市区内最核心工事。交代完任务后,刘炳昆团长要参谋长罗幸理接电话,罗接过后便拿笔边听边写。
一问才知,刘炳昆要罗幸理帮他给妻子发一封诀别电报。王耀武立即拿过电话说:“你这种精神很好,只要有此精神,阵地一定丢不了。给你妻的电报也不用打,我立即把你这忠勇精神报给老先生(指蒋),保你为少将旅长。”刘炳昆大受振奋,后来战至最后一刻,该团全部阵亡。
即使形势危殆如此,王耀武仍不忘稳定人心,在问及城外粮弹向城内转运时,他还交待兵站副总监郑希冉,对搬运粮食的民夫要好好对待,搬完之后,每人给一袋面粉。乱世危局,作为一个掌握千军万马的大将,能有此济民善意,哪怕只是纤芥之微,也足可赞扬。别人谁能做得到呢!比如长春。
王耀武又下令军法处和军人监狱,将所有在押犯人全部放出,对共产党员和被俘人员,每个军官发放金圆券5元,士兵3元。全部安全送出国军哨卡,一个也不允许伤害。还特意命令二绥区司令部谍报组毛学谦前往协同处理,违者按军法处置。
战至最后时刻,王耀武对省府秘书王昭建说,你不是军人,不用负责任,现在可回家自行逃命。王昭建感动地说这时候怎能离开你。
王耀武和最后几个核心指挥人员来到大明湖的指挥部,在成仁祠对众人说,这不是抗战,徒死无益,大家各自逃命。对王昭建说,你是本地人谅无大事。又指着二绥区副参谋长干戟说:“干戟是湖北人,口音不对,地方不熟悉,在济南举目无亲,你帮帮他忙。”
说到这里,众人又是酸楚又是绝望,纷纷痛哭。
之后15分钟,王耀武与众人各自分别,觅路出城。
王耀武被俘后回忆关于毒气弹说,“所屯弹药中有一部分催泪性的毒气手榴弹,分发各师控制,以便在万不得已时使用。”但战斗全程国军并未使用。这也算得一点人性。
王耀武做的这些事,自己在回忆资料里并未提及,而是由牟中珩、罗幸理、王昭建、吴鸢(二绥区司令部一处少将处长)等人陆续回忆。
人的命运并不是什么玄妙的老天决定的,而是自己一点点绘就的。
是善是恶,有时并不以所在阵营而论。客观评价王耀武最后时刻的举动,他当得起人民政府给予的优待。
王耀武系列还有番外,敬请各位至爱亲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