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一天,在粟裕的推荐下,谭震林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接受采访。
结果,等他到达徐州后,却因为一件事与这里的工作人员发了好大一通火。而这件事正与粟大将相关。
能向世人宣传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谭震林为何会生气呢?
深藏不露的“三号人物”
一提起大名鼎鼎的华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会是陈粟二人。
了解再深一点的,可能会清楚,粟裕虽然名义上是副司令,但军队的总指挥权却握在他的手中。
事实上,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华野还有一位不容忽视的“三号人物”,他就是谭震林同志。
说他是“三号”,并不是因为他的职位或资历比陈粟二人低或少。相反,在他与粟裕合作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职位都是远超粟裕的。
但他的名头之所以不如粟大将高,只是因为他的指挥能力没有达到粟裕那种水平,所以一般具体的军事部署他很少参与。
不过,他在军事上还是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在与粟裕合作过程中,他总是能在合适的时机提供鼓励,或是毫不避讳地给予批评。
有一次,他甚至当众怒斥了粟裕一顿。彼时的粟大将不管是在职位上还是在声望上,都已经远超他。
但即便如此,粟裕还是没有生气,而是非常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批评。
那么谭震林究竟有什么能力,能让粟大将另眼相看呢?这就要从他的经历说起了。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工人家庭中。
因为从小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所以他在当了工人后开始带领工人阶级运动,并在不久后加入我党。从时间上来看,他比粟裕要早八个月入党。
从表面上看,两人的起点或许相差不大,但因为他们个人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他们很快就在职位上拉开了距离。
后来,两人都参加了三大起义之中的一个起义。不过谭震林参加的是秋收起义,而粟裕参加的则是南昌起义。
彼时两人在各自的队伍中都还是不起眼的小角色,但在上了井冈山后,谭震林的地位就开始突飞猛进。
彼时的军队和解放时期的军队不同,相较于加强武器和装备,提高军事能力,政治思想工作才是更重要的。
红军成立之初,几乎打的全是败仗,除了兵力薄弱以外,还有军心涣散这个重要原因。
因此,当时中央更看重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同志,而谭震林恰好就有组织天赋。
于是,毛主席在井冈山上成立红四军时,谭震林就相当于他的“二把手”。
他不仅每天要给士气低迷的战士们做思想工作,还要向当地的老百姓进行宣传工作,帮助部队扩大规模。
面对各地征战不断的小帮派,他还会制定政策,帮助他们化解恩怨,一起跟部队干革命。
可以说,红军当年能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能源源不断地发展,除了有毛主席的伟大决策外,谭震林也功不可没。
后来,部队改编为红一方面军,并成立了一个总前委。而前委委员里,除了毛主席、朱老总、彭老总以及黄公略等人外,还有谭震林。
可以说,当时他的职位是远高于叶剑英、刘伯承等几个人的。
而彼时的粟裕还只是一个军团参谋长,两人的职位就更不能比了。
然而,到了抗战时期,部队里具有军事地位的人开始凸显出来,粟裕的职位也开始突飞猛进,甚至一度超过了谭震林。
不过,两人真正有深刻的交集,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谭震林被任命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副政委,成为了粟裕司令员的下属。
从这些微妙的职位调整就能看出,在军事方面,他比不上粟裕。若是论综合能力,他在很多时候都是要压粟裕半分的。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两人上下级的位置调换了,谭震林依旧能毫不避讳地给粟裕提意见,而粟大将也从来都没有过丝毫怨言。
战火中的友情
两人合作后,在军事的具体部署上,一直都是粟裕拿主意。而谭震林则作为他的后盾,帮他把控整体的战略方向不出问题。
1946年6月,老蒋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他首当其冲的目标就是苏中解放区。
为了避开敌人锋芒,保存实力,中央立即给粟裕传递消息,让他暂时放弃苏中解放区,转到外线作战。
但粟裕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此时敌人兵力虽然强大,但并非坚不可摧。他建议先在内线打几场胜仗,挫一挫敌人的锐气,再按情况行动。
但是中央对他的意见抱有怀疑态度,所以迟迟未批准。
谭震林得知后,亲自与粟裕进行深入交谈。确定他的作战思想是成熟可行的,他才上报中央,表示自己支持粟裕的战略构想。
这下中央领导们才安心,通过了他们的提议。
之后,在两人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下,才有了后来震惊全国的七战七捷。
毛主席也由此开始关注粟裕。
除了给粟大将做助力外,谭震林还总是担负着指正他错误的职责。
1947年7月,华野进行了分兵,并策应刘邓挺进大别山后,便接连几场仗都没打好。
虽然从整体战略上来看,结果都是胜利的。但有几场战斗因为没有达到预定作战目的,打成了消耗战,付出的代价比较多。
因此,粟裕非常不满意。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份总结经验教训的报告,打算向中央请罪。
然而,谭震林看了他的报告后却非常生气。因为他除了检讨自己的错误外,还将错误条件归结到了分兵上。
他认为,当初分兵是华野经过慎重商讨后才得出的结果,总体战略是没有问题的,具体错误还是因为大家太轻敌了。
其实两人分析得都没错,只不过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一个更注重军事细节,一个更注重大局安排。
只不过当时谭震林是当着众人的面提出批评的,但粟裕不仅没有辩驳,反而还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指点。
之后,粟大将便将责任全都揽在自己身上,向中央请罪。
毛主席看了电报后,便直接回复说,这几仗下来虽然减员很大,但并未妨碍作战任务,整体局势是好的。
信的末尾,主席还慰问了粟裕的头晕病,让他保重身体。
毛主席的这番话无疑是在替粟裕说话,也证实他确实没有错。
谭震林事后想了想,也发现自己做得有些不妥。于是不久后,他便亲自给粟裕道了歉。两人也终于解开心结。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两人一路磕磕绊绊,互帮互助,打了数不清的胜仗。
虽然他们还是避免不了会有口角之争,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越来越深厚。
大发雷霆
1978年,在距离淮海战役过去将近三十年之际,徐州纪念馆想邀请粟裕将军过来接受采访。
只是因为当时他重病在身,所以才拜托老战友谭震林替自己过去一趟。
作为华野的重要人物,谭震林对淮海战役自然是再清楚不过。只不过他刚走进纪念馆,就突然大发雷霆,将工作人员批评了一顿。
原来,工作人员因为马虎,竟然将负责主攻的“华野”误写成了“中野”。
要知道,这场战役是粟裕的代表作,是人生的得意之笔。对于这种严肃的历史,大家更应该认真对待才对。
工作人员这种失误简直让人无法原谅。虽然最后工作人员们都真诚地道了歉,并及时更正了错误,但谭震林还是生了一肚子气。
他最后只丢下一句“贪天之功”,便离开了。
其实,他之所以会发这么大火,还是因为在他心中,粟裕同志以及他对国家的贡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能有一丝差错。
可见,两位将军的战友情是深刻的,也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