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桥梁大师茅以升一生主持了多个工程项目,于国家来说,是极大的骄傲。

但是这样一位“桥梁之父”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诸多不如意,仅有的两位妻子全都郁郁而终,就连下的六个孩子也和他十分疏远,甚至痛恨至极。



哪怕最后到了临终之际,原配的孩子竟然也无一人来为他送终。

那么茅以升当初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着功勋在身的人物会落得个如此凄惨的境地?

满怀遗憾而终

1989年,茅以升躺在北京一家医院里,房间内静得可怕,除了点滴嘀嗒的声音,就只有他的女儿茅玉麟的声音。

而此时此刻,茅以升心里想却是其他的六个儿女。



已经几乎失去自理能力的他常常望向医院房间的大门,多么希望能在这扇门打开后见到熟悉的身影。

只可惜,除了女儿茅玉麟,没有任何一个人走到他的病床前,哪怕只是探望一眼都没有。

在这间病房里面,总会听到茅以升的叹息:“报应呐…”,随着不断的悔恨与叹息,一代桥梁伟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为什么茅以升在生前最后一刻会发出如此感叹?

事实上,茅以升并非只有茅玉麟这一个孩子,他的膝下还有六个子女,只不过他们和茅玉麟均一个妈所生。



在茅以升年轻的时候,在家庭问题上冲动且一意孤行,导致与其他六个孩子的关系特别冷淡,几乎降到了冰点。

等到步入老年之后,茅以升才意识到家庭幸福美满是多么重要。

面对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曾经好几次尝试与孩子们缓和关系,每次过节,他会提前准备好礼品送到孩子们的住所,也多次邀请他们回家过节。

但是效果一般,每次询问,孩子们只会用“忙”敷衍了事,或者用各种理由推脱与父亲的见面。



以至于在最后几年里,茅以升都没能如愿,随着身体状况的不断恶化,精神情感上的孤独让他苦不堪言。

那么,茅以升究竟做了什么不可原谅之事?竟然让他的六个子女在他弥留之际都不愿意去探望一眼?

献给桥梁的一生

一切要从最开始说起。

1896年,茅以升在江苏镇江一个书香世家呱呱落地。

他的祖父是“戊戌变法”中的有名人物,创办过报刊,参与过一系列救国运动,而他的父亲同样是饱读诗书之人,年纪轻轻就身中举人。



茅以升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很难做个平庸之辈。

在他十岁这年,当地举办的龙舟赛发生了事故,过多的人流量导致桥梁不堪重负倒塌造成了多人死伤。

听闻此事的茅以升记住了这一刻,立志在以后要建一座坚固的大桥。

秉持着这份信念,茅以升一直在学习之余研究桥梁的构造,对桥梁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而且茅以升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小到大一直名列前茅。

终于在他才16岁的时候,考入了唐山交通大学学习梦寐以求的土木工程专业。

在此期间,他和家中早就给他定下的妻子戴传蕙结为了夫妻。

戴传蕙同样出生于江南地区的一个书香世家,且与茅以升的家庭不相上下。

她的祖父戴祝尧是寒门学子的代表,在书法和文学领域有一定的研究,给母亲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才女。



戴传蕙从小就受到家里的影响,气质出众,继承了祖父的书法、文学本领。

他们夫妻二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无论是样貌还是家世都十分相配,是不二的原则。

戴传蕙也对这段婚姻非常满意,心甘情愿为家里操持。

可是,他们的感情并不是很稳定。

一方面,茅以升的学业尚未完成,未来仍旧面对很多未知性;另一方面,二人的居住位置尚不明确,将来究竟住在哪里也是个问题。



这份担心很快就成了真:

1916年,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清华学堂赴美留学的机会

在美国深造的这段时间他不仅对桥梁的研究更上一层楼,还在著名的桥梁公司实习,汲取了来自西方的不同知识。

三年之后,茅以升学成归国,开始在国内大显身手。

但是由于茅以升的工作不断的处在调动中,他们一家短短几年就辗转了多个不同的城市。



往往这边刚刚安顿下来有所习惯和适应,调动函又来了,需要再次换一个城市生活。

这使得戴传蕙在生活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况且当时国内的桥梁建设一团糟,受到大环境以及技术条件水平的影响,很难独立完成一座大桥的建造。

戴传蕙对茅以升的工作也很担忧,恰恰茅以升接到了浙江有关部门的邀请,希望他去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设项目。

建造钱塘江大桥在圈内有个公认的说法,地质状况和水文气象条件复杂,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儿。



可是偏偏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通过射水法和沉箱法等技术的创新,克服了施工难题,短短几年就建成了。

这座大桥是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在桥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这并非我们现如今所见的钱塘江大桥。

考虑到阻断日军的脚步,当初才刚竣工的大桥就茅以升这个主要负责人亲手炸毁。

而谁能想到炸毁钱塘江大桥这件事,成为了后续茅以升家庭支离破碎的导火索。



为什么这么说呢?

婚姻外的真爱

原来1946年的时候,茅以升再次奉命去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设修复工作,由于此项工作在上海进行,所以茅以升和原配妻子面临着又一次分离的局面。

俗话说:狗都不谈异地恋。

异地恋的苦不仅仅在于没办法及时有效的提供情绪价值和一系列帮助,更是在于异地的这段时间十分考验分开两地的恋人的感情。



而在此期间,茅以升也的确犯下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和另外一个女人相爱了。

有可能是寂寞的原因,也可能是出于情感的需要,总之,茅以升和权桂云在戴传蕙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到了一起。

这位权桂云比茅以升小了足足二十多岁,和戴传蕙的模样、性格完全不同。

更要命的是,权桂云有着年轻女孩儿的生活热情,还有着小女人一般的娇羞,这让茅以升感觉好像回到了年轻岁月,对其深深不能自拔。



甚至于二人在不久之后就生下了一个女儿。

就这样,一边是原配妻子在家中拉扯孩子,为家庭操劳,另一边是茅以升和权桂云在他们的“小家”中你侬我侬。

一直到几年之后,在推崇“忠诚”的大环境之下,茅以升回到家中向戴传蕙坦白了这一切。

尽管茅以升在当时并没有把权桂云和女儿一同带到家里,也没有与戴传蕙吵嚷马上离婚,但是戴传蕙此时此刻心里清楚,她与茅以升的感情再也回不去了。



本来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就已经十分不容易,再加上长期待在家中做家务、随着茅以升不断的奔波,导致戴传蕙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么健康。

另外这一次茅以升的坦白给戴传蕙带来了很大的刺激,以致于没过几年,戴传蕙就因为身患心理疾病郁郁而终。

而在戴传蕙去世之后,茅以升做出了一件令子女们又费解又痛恨的决定,那就是把外面生活的权桂云母女接回家中。



茅以升的孩子一开始就对母亲的疾病以及骤然离世的原因有几分猜测和怀疑,茅以升这一举动算是坐实了他们的猜测。

即便是家里孩子拒绝父亲接回这二人,茅以升还是执意要这样做,戴传蕙的孩子们把母亲的去世怪到了父亲头上。

还责备茅以升不顾其母亲尸骨未寒就着急接对方回家,万般愤恨之下,他们向茅以升表示要断绝父子关系,并离开了原本温馨的家。

就这样,后来的日子只有茅以升和权桂云、茅玉麟一家三口在一起。



可惜的是,权桂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一直夹在混乱关系中的原因,也早早就身患抑郁症,才五十多岁就去世了,最终只留下茅以升一人度过晚年。



茅以升的一生,无愧于祖国的桥梁事业,却有愧于他的原配妻子和孩子。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