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汽车

2024年,站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度调整的节点上,上汽集团用一年的成绩和战略升级诠释了中国汽车企业在新时代的雄心。全年463.9万辆的终端交付量、137万辆的新能源销量和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60%的成绩单,无疑是一次高分答卷。然而,这不仅仅是过去一年的总结,更是上汽为未来五年定调的重要依据。深度审视这家中国汽车巨头的战略部署和技术布局,可以发现它正在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技术迭代,将赌注押在新能源、智能化与全球化这三张底牌上。

上汽集团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是其向深水区迈进的核心。这项改革涵盖了产品研发、品牌整合、市场营销及产业链协同等多个维度,意在通过高效整合资源和优化机制实现可持续增长,并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乘用车板块”战略是改革的核心之一。通过将荣威、飞凡、名爵等品牌及其研发部门进行深度整合,上汽从资源分散走向聚焦,大幅度提升了效率与灵活性。这种“五指成拳”的资源整合模式,不仅优化了研发成本,更实现了“大单品”开发模式,以平台化和规模化开发为核心,推动关键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自主品牌作为上汽集团的核心增长点,近年来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具体来看,荣威飞凡、MG全年零售突破81万辆,实现同比增长;其中,2024年12月,荣威飞凡零售环比劲增23.3%,实现六连涨;MG零售同比劲增12.7%,环比跃升22.5%。荣威凭借DMH超级混动技术树立行业标杆,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激增,同时燃油车领域表现稳定,全新荣威RX5累计销量突破105万辆。

通过整合上汽乘用车和智己的研发资源,上汽创新研发总院建立了高度集约化的技术开发体系,覆盖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这种多品牌协同模式显著加快了新能源车型的推出,同时强化了资源共享与市场联动。上汽集团正在以改革驱动技术升级,逐步构建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竞争优势,为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内外兼修:合资品牌转型与产业链协同

合资品牌的转型也体现了改革驱动的成果。上汽与大众集团、通用汽车等合作伙伴,从“技术引进”迈向“技术共创”,更加注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定制化。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上汽将在未来几年推出18款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新车型,全面提升服务网络和渠道数字化能力,为市场竞争提供有力支持。上汽大众与大众集团的合作升级是这一转型的典型代表。2024年11月,双方签署延长合资协议至2040年,开启了“技术共创”新时代。上汽大众计划到2030年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2026年起,基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MP平台开发的2款紧凑级电动汽车将首次投入市场,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款增程版车型也将陆续进入电动出行领域。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提升了上汽大众的产品竞争力,也为上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积累提供了支持。

这一系列改革还延伸至产业链协同。通过深化整零协同和研发整合,上汽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开发效率和供应链稳定性。例如,上汽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不仅在电池技术开发和整车匹配方面形成了深度联动,还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化提供了参考。上汽集团高层强调“提质升级、瘦身健体、业务协同、防范风险”,将年度目标与各板块责任紧密结合,确保改革措施的落地和见效。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上汽集团在2024年实现了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协同发展,为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双轮驱动的未来布局

技术创新与全球化拓展是上汽集团未来五年的两大核心战略,也是其占领行业高地的重要武器。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上的持续投入,以及海外市场的深度布局,已经形成上汽独特的竞争优势。新能源领域是上汽集团押注未来的重点之一。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令人瞩目,其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并具备显著的成本降低潜力。这项技术的普及不仅为自主品牌提供技术基础,也将在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上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DMH超级混动技术成为市场的又一亮点,以超长续航和低油耗获得全球瞩目。例如,荣威D7 DMH创下2208公里续航纪录,这种“破纪录”的能力体现了上汽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导向。

上汽集团在创新技术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十年以来,上汽集团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近1500亿元,获得了26000余项有效专利。目前,上汽集团已经构建了涵盖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七大技术底座”,并全面跃迁升级进入2.0时代。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为上汽的自主品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为合资品牌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智能化领域,上汽的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上汽成为唯——家乘用车与货车两个项目均成功入选国家首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试点名单的企业。上汽智己汽车发布“一段式端到端直觉式智驾大模型”,成为行业内首个同时具备L2、L3、L4级智能驾驶量产能力的品牌。上汽40台L4级智能驾驶集卡正式落户秘鲁钱凯港,作为我国海外首批大规模智能驾驶港口运输车在秘鲁开展商业化运营。上汽赛可智能主导研制的L4级Robotaxi在上海、 苏州和深圳落地运营,累计行驶里程达400万公里。2026年底,基于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解决方案将全面落地,为消费者带来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体验。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上汽产品的竞争力,也为未来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运营奠定了基础。

反向赋能:全球化布局与合作深化

全球化是上汽集团的另一张底牌。2024年,上汽海外终端交付量达到108.2万辆,特别是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MG品牌实现逆势增长。为了应对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上汽推出了专门针对欧洲市场的HEV车型,不仅提升了市场份额,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品牌地位。上汽在全球供应链领域的协同合作成为其出海的重要保障。通过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上汽在电池技术开发和整车匹配方面形成了深度联动。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提升了技术转化效率,还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化提供了参考。



在合资品牌层面,上汽奥迪与上汽大众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合资协议的延长和新产品的推出,标志着双方从技术到品牌运营的全面升级。这种“反向赋能”模式,既推动了合资品牌的本土化进程,也为上汽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角色重塑提供了契机。上汽集团与北京理工大学的合作也值得关注。2025年1月,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上汽在整车研发与生产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经验,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优势学科等方面的资源,双方将聚焦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体系,加快汇聚创新合力,积极赋能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汽行,皆上乘”不仅是一句宣传语,更是上汽集团面向未来的承诺。从改革驱动到技术创新,从市场整合到全球化布局,上汽集团正在以实际行动展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站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的前沿,上汽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真正实现从规模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转变,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地位的关键。

这份宏大的蓝图,正等待市场和时间的验证。通过改革赋能技术、以技术驱动全球化,上汽集团正在为中国汽车工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浪潮中,上汽如何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仍需行业的持续关注。未来五年,上汽集团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技术创新,拓展全球市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经观汽车】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