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市隆阳区瓦窑,有一种传统美食——米花。每逢春节、结婚或乔迁时,米花必须“到场”,一朵朵圆圆的米花上面有不同的花样,象征着团圆与美满。
冬至一过,便进入了米花制作的高峰期。制作米花,必须选一天风和日暖的好日子,若遇上阴雨天,米花颜色便不再鲜艳,炸熟后花朵会散,也不够香脆,在这一天,邻里妇女们吆喝着相互帮忙,不亦乐乎。
瓦窑米花的制作与别处地方有所不同,糯米需在前一天晚上用温水淘洗3遍,再用“神仙水”浸泡,“神仙水”为用温水冲草木灰过滤出来的水,其呈碱性,可以让炸出来的米花更加酥脆甜,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中和米花的燥热感。
一夜过后,将泡好的糯米与各色膏子(一种可食用染料)分别拌匀,分区放入木甄子大火蒸制1个小时,待糯米熟透后,便进入到制作米花的重头戏——定型。趁热取未染色的糯米放入碗口大小的篾箍里做底板,这个底板不能用手去硬压,要用手指一点点摊开,摊米花得厚薄适中,太厚了,消耗的成本太高,炸出的米花有些野蛮,缺少美感;摊得太薄,米花在蒸烤炸的环节中一碰就碎,成为一堆废米,白费了工夫。摊好之后再用染色的糯米在底板上做各种精致花样,这可是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有的做成绿叶红花状,有的做成满天星状,也有的会写上诸如“马到成功”“平安”等字样,说笑声中,一幅幅小画便完工,一朵朵花儿竞相开放。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做“彩色米花树”,人们将竹枝砍下来,再一点点把竹叶摘掉,留下小岔枝,清洗完之后就可以开始创作了。将糯米揉成一个个小球后放到树丫上,一个接一个,“彩色米花树”就大功告成。
簸箕铺垫干净的松毛,装满做好的米花后即刻放至阳光下晾晒,经过4~5天的晾晒后,便到最后的炸米花环节。炸米花一定要注意油的温度,将油放入锅中热开,再把晒好的米花一个个入锅,“彩色米花树”也是如此,连树枝一起放锅中,只听锅里“噼里啪啦”“滋滋滋”的响声,一会儿,“干瘪”的米花迅速“膨胀”起来,米花在油锅里膨大再膨大,再在油锅“开”出一朵朵艳丽的花,或是展现出红红火火的各样图案……炸出来的米花粒粒饱满,米花的香味儿顿时弥漫了整个房间,用筷子轻轻地敲一下,米花脆生生地响,再小心地将米花翻个身,让双面的米都被炸得均匀酥脆,再轻轻捞起。稍凉,手里拿起带着尚有余温的米花,咬上一口,嘎嘣脆,脆酥酥的米花从嘴里一直香到心里。
吃了米花就团圆。米花的味道,是印刻在每个瓦窑儿女记忆深处的香甜味道,也是当今红火日子的幸福味道。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李智娜 卢颖 彭聪 摄影报道
视频由隆阳区瓦窑镇提供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总编辑 赵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