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故事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宗奭曰]防风、黄芪,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黄芪“发明”

中文释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转载《本草衍义》所载的一个黄芪治疗一因中风不能语言患者的故事:隋唐名医许胤宗,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早年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一日,新蔡王的柳太后因中风病而不能言语,看尽名医,皆束手无策,脉显沉象,牙关紧闭,口不能开,无法服药。许胤宗看后说:“既然不可用口服药,则宜用汤气来薰蒸治疗。可令药入腠理,即可有效。”于是他用黄芪防风汤煮了一大桶,放置于患者床下熏蒸,药物蒸气如烟雾,熏蒸全身,当天夜里柳太后就能说话了。许胤宗也因此被任命为义兴太守,后成为主管宫廷药品的尚药局长官,许胤宗也是一名高寿的御医,享年90岁。黄芪配伍防风有很好的补气升阳、祛风解痉作用,对于中风口噤有很好的疗效。

一、黄芪得名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又名戴糁、戴椹、百本、王孙等。关于其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黄耆”之名时说:“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神农本草经》载其戴糁,《药性论》称王孙。《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梁《玉篇》云:“耆, 渠伊切, 长也, 老也。诗曰:耆定尔功。” 《玉篇》对耆有两种释义, 但其首次明确提及耆释义为长也, 这与黄芪植物根较长特征相吻合, 以黄耆为名符合我国中药命名习惯。“黄耆”或“黄芪”两个名称的应用大体可划分三个阶段, 从汉代到明代, 历代本草均记载“黄耆”为药材正名,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今俗通作黄芪”,清代杨时泰在《本草述钩元》 (1833年) 云“黄耆一作芪, 八月采根……”, 便有了“黄耆”与“黄芪”互用阶段, 此阶段延伸到建国后, 在1963年版中国药典中首次收载用“黄芪”为正名, 以后的历版中国药典均采用“黄芪”, 此后的相关文献也都用“黄芪”为正名。现今常将“耆”简写为“芪”, 耆乃芪之源, 古今一脉相承。

黄芪还有不少别名,如白水芪、赤水芪(产于白水、赤水二乡)、绵芪(生山西沁州绵上者)等均是因产地而命名。另有《图经本草》载: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

二、药用历史

1.黄芪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医方书、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骨疽的记载。

2.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可见其功效可简单总结为排脓止痛、补虚。魏晋《名医别录》云: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3.五代《日华子本草》云:可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4.唐《药性论》云: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黄芪不仅可应用于内科疾病,对于外科疾病也同样有效。比如《外科正宗》中的透脓散、《外科大成》中的黄膏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的神效托里散等都用了黄芪排脓毒、化疮痈功效。张锡纯解释说:“(黄芪)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黄芪能够补益中气,托邪外出,排脓生肌。

5.《中国药典》(2020年版)载其: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三、道地产地

1.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微温。主痈疽、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与今之黄芪的性味功效基本一致,但无植物性状描述,仅有“生山谷”的生境描述。

2.魏晋《名医别录》中最先记载了黄芪的产地:“生蜀郡、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蜀郡在今四川成都一带,汉中即陕西省南部汉中市。

3.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记载黄耆:“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世方多用,道家不须。”陇西即今甘肃省南部襄武、临洮、岷县、渭源等地,洮阳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和卓尼县洮河一带,黑水即今四川北部黑水县一带,宕昌即今甘肃南部宕昌县,蚕陵即今四川茂汶西北。

4.隋唐时期黄芪主产地向东扩大至相邻的宁夏固原及陕西铜川。唐《新修本草》记载“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说明四川等地的黄芪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主流的黄芪了。宋代黄芪产地又向东移,《本草图经》对黄芪原植物有了更详细的描述:“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5.明代《救荒本草》记载黄芪的道地产区在山西。清代本草在此基础上又将产出地向北扩增至内蒙古。民国时期的《药物产出辩》中也记载了黄芪的多个产区,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伊黎、吉林、三姓地方。民国以后黄芪产地扩大至东北三省,并因药材需求增加出现了多个黄芪产区,至今仍以山西、内蒙古所出黄芪为佳。

四、品种及混用品区别

《植物名实图考》云“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为佳。”综合《图经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和文字记录分析,古代黄芪正品原植物为豆科黄芪属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与现代黄芪药用情况吻合。历代本草中提到的“赤色者”、“赤水耆”为西北地区应用历史悠久的“红芪”,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应区别应用。1977版《中国药典》一部目录收载黄芪,但内容方面,将红芪列入黄芪项下,作为黄芪种类来源之一。1985-2020版药典一部将红芪从黄芪项下分离出来。

川黄芪最早记载于五代《药性论》云:蜀白水耆。川黄芪在四川药用历史悠久,常作为中国药典品种黄芪的代用品。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87版收载该品种,其来源于豆科植物梭果黄芪、多花黄芪、金翼黄芪的干燥根。

1.性状区别:

①黄芪: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②红芪: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红棕色或黄棕色,切面皮部黄白色,形成层环浅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③川黄芪: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表面棕褐色或土黄色。味微甜,有豆腥气(梭果黄芪)。表皮灰棕色,表皮下层红棕色。断面具放射状纹理及同心环。皮部味苦(多花黄芪)。表面黄白色。豆腥气较浓(金翼黄芪)。

三种黄芪在外观性状和气味上存在差异,红芪外表皮红棕色或黄棕色,黄芪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川黄芪表面灰棕色。红芪和黄芪都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区别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红芪:始见于《本草经集注》:“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记载二者均具有:甘,温。 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川黄芪:甘,微温。归肺、脾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生津养血,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3.黄芪与红芪的功效比较: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五代《药性论》云:黄者,蜀白水(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白水江一带),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热用之。

4.黄芪与川黄芪的功效比较:

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弘景曰:出陇西者,温补;出白水者,冷补。唐代《本草拾遗》陈藏器曰:虚而客热,用白水黄耆;虚而客冷,用陇西黄耆。五代《日华子本草》大明曰: 黄耆,药中补益,呼为羊肉;白水耆,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

五、食疗价值

一、黄芪的营养成分

黄芪含有黄芪多糖、黄芪皂苷、异黄芪皂苷、大豆皂苷、槲皮素、山奈黄素、异鼠李素、芦丁、芒柄花素、γ-氨基丁酸、天冬酰胺、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等。

二、食疗应用

自唐宋以来百姓有食用黄芪粥养生的习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斋居》诗:“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诗中也曾提到自己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故事。当时苏轼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因“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

黄芪是药食同源的经典药之一,被广泛用于食疗。 黄芪是平常百姓生活中煲汤、熬粥、茶饮等常用的养生保健食材。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黄芪药膳食疗方:

1.黄芪枸杞茶饮

材料:黄芪30 g,枸杞子15 g。

做法:将黄芪和枸杞子置保温杯泡水或水煎频饮,

功效:用于气血虚弱的调理。

2.黄芪粥

材料:黄芪30g,大米100g。

做法:将黄芪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煎30~60分钟,然后取出汤液使用,弃掉黄芪药渣,用取出的汤液加入大米同煮约30~60分钟即成黄芪粥。每日食用一次。

功效:益气健脾,固表止汗。适用于气虚体弱,倦怠乏力,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等人群。

3.黄芪猪肚汤

材料:黄芪200 g,陈皮30 g,猪肚1只。

做法:猪肚去脂膜洗净,前二味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并用麻线扎紧,加水文火炖至猪肚熟,加适量调味品趁温热食肚饮汤。

功效:健脾胃、益元气。

4.玉屏风茶

材料:黄芪10g,蒸白术5g,防风5g。

做法:将药材放入养生壶中,加入纯水约500-600ml浸泡30分钟,再煮沸15分钟后,便可代茶饮用。

功效:健脾益气,固表止汗。可用于体虚乏力,易出汗、卫气不足,不能固敛营阴人群。

5.补血乌鸡汤

材料:黄芪20 g,当归15 g,乌鸡肉250 g。

做法:乌鸡宰洗切块,归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饮食。

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属气血不足、肾虚者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每次1小碗,秋冬季节可每日喝1~2次,春夏可每周2~3次。

六、综合利用

一、美容价值

1.防晒作用

中药黄芪化妆品对人体皮肤表面有很好的太阳光辐射保护,中药黄芪甲苷乳膏高剂量外用,很好的保护皮肤。

2.抗菌除痘作用

中药黄芪内具备生物碱、黄芪、黄酮、氨基酸、多糖类等,本身具备很好的抗炎性、抗菌性, 对痤疮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中药黄芪内的甲苷能够有效促进伤口的愈合,促使血管再生,可以实现细胞外机制的重新塑造,使得皮肤内的胶原蛋白进行重建与形成,更好的推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药黄芪浓度在6.25mg/ml的情况下,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3.美容抗衰老作用

由于中药黄芪内的多糖类、黄酮等成分,本身具备很强的清除作用,其清理效果与中药黄芪的浓度呈正比关系。增加有机体内自由基的清除速度,以此实现抗衰老目的。

4.其他应用

黄芪食品应用

包括黄芪挂面、黄芪饼干、黄芪营养代餐粉、固体饮料等功能性产品。黄芪茎叶用来炖肉、鱼、调汤、泡酒等食用方法;而黄芪花则作茶饮用。黄芪籽可开发作为优质食用油源和功能性食用油。

保健品应用

1.北芪神茶、黄芪酒、北芪水等,是以黄芪地上部分的茎、花、叶为原料经过科学工艺精制而成的。可以长期饮用可以起到补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

2.北芪叶果粉是采用黄芪的地上部分经过加工而制得。具有抗炎、保肝、抗衰老、保护胰腺等功能。

3.黄芪洁白祛垢牙粉,采用黄芪、白茅根、金银花、木糖醇等研发而成。

其他领域

1.黄芪渣的应用:经提取后的黄芪渣仍残留大量活性物质,可做成生物有机肥,用来培养种植蔬菜。

2.黄芪渣发酵物对小鼠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了黄芪渣发酵物的饲料安全性良好;能有效提高小鼠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改善小鼠生长性能;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及微生物的分泌,建立一个良好的肠道环境,保护肠道屏障,提高小鼠免疫力。

3.黄芪渣发酵物对鸡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了发酵黄芪渣的饲料能在一定水平上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肠道内VFAs 的含量,平衡肠道微生物菌群,提高雏鸡的生长性能。

七、药用功效与配伍应用

一、药用功效

黄芪,甘温。 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二、配伍应用

1.黄芪配人参

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人参则善于大补元气,生津止渴。两药合用,相须为用,可增强补气固脱的作用,让你远离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的症状。

2.黄芪配白术

黄芪长于益气补虚;白术则善于健脾益气。两药合用,可改善气虚脾弱所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

3.黄芪配当归

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则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两药合用,可增强益气生血的作用,让你远离劳倦内伤、肌热面赤、烦渴等症状,

4.黄芪配升麻

黄芪长于补气升阳;升麻则善于解表升阳。两药合用,可增强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

5.黄芪配附子

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附子则善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两药合用,可增强温里助阳、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兼阳虚者,让你远离恶寒、肢体沉重麻木等虚寒症状。

6.黄芪配桂枝

黄芪长于益气行血;桂枝则善于温经通脉。两药合用,可增强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营卫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症状,

7.黄芪配防风

黄芪长于补气固表;防风则善于祛风解表。两药合用,可增强散风固表的功效,适用于虚人四肢酸痛、表虚自汗等症状,

八、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一、化学成分

黄芪主要含有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生物碱类等成分

二、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力与抗肿瘤作用

黄芪多糖不但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过程,调控癌细胞周期生长,而且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间接改变肿瘤微环境,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的目的。

2.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黄芪可以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代谢等多个途径,发挥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3.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

黄芪对血压具有正负双向调节作用,黄芪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与内质网应激关系密切。

4.对心肌的作用

黄芪可以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抑制心肌组织重构,保护心肌。

5.促血管生成作用

血管生成目前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的突破点,黄芪甲苷能加速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

6.对内脏的保护作用

黄芪对人体多个脏器(主要为肝脏、肺脏和肾脏)有保护作用,其主要通过抗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抑制内脏的纤维化和抗细胞凋亡来发挥对脏器的保护作用。

7.抑制肝脏纤维化作用

黄芪可以通过调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抑制致纤维化因子的表达,达到对肝脏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8.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黄芪提取物对多种原因导致的神经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对视网膜神经和学习记忆相关神经以及缺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均有保护作用。

9.降血糖作用

黄芪多糖可以改善糖代谢,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糖有明显改善作用,黄芪皂苷对大鼠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均有降低作用。

九、民间应用

1.治疗老人便秘

绵黄芪、陈皮(去白)各15 g。为末,每服9 g,用大麻子20 mL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

2.消化性溃疡

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 g,当归、白芍、白及各9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

3.治疗疮面溃疡糖尿病并发痈肿疮疖

黄芪6份,生甘草1份。二药同研细粉,每日2次,每次10g,用白开水吞服。

4.预防感冒、咳嗽

黄芪5g、枸杞子20粒、灵芝2g、红枣3枚。每天分数次吃,水干了可再加开水,坚持6个月到1年,甚至多年。

5.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黄芪50克,大枣10粒,鲜花生皮15克,水煎服,连服2个月。

6.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黄芪40克,车前草30克,地龙干20克,水蛭10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

7.治疗产后乳汁自出不止

黄芪25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或研末冲甜酒服。

8.治疗习惯性便秘

黄芪50克,肉苁蓉10克,生地30克,桃仁10克,枳实15克,水煎服。

9. 治疗甲疽

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0.治疗阴汗湿痒

用黄芪酒炒后研细粉,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十、使用注意

1.阴虚火旺、湿邪内盛、脾胃虚弱者及经期妇女慎用。

2.性感染期者(急性感冒、急性肺炎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感染症状。

3.黄芪具有抗凝作用,正在服用抗凝药者慎用。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王银 梅全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