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别名秦胶、左宁根,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秋季采挖质量较好,挖出后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主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
性状
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叶基维管束,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用于风湿痹证、中风不遂、骨蒸潮热、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9g。
药理作用
具有镇静、镇痛、降压、减慢心率、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配伍应用
1
秦艽配鳖甲
二药均有退蒸除热作用。秦艽为风药中之润剂,退虚热、除骨蒸在于辛散宣清;鳖甲退虚热在于补益阴血。二者配合,补清共用,共奏养阴透肌退热之功为治疗骨蒸虚热之常用药对。适用于虚劳潮热、骨蒸盜汗。
2
秦艽配天麻
秦艽可祛风胜湿,疏筋通络,和血止痛;天麻能祛外风,通经活络两药相须为用,有祛风除痹,通络止痛之功。适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及中风手足不遂或麻木等。
3
秦艽配茵陈
秦艽清热利湿退黄,外通经隧,内导二便;茵陈利湿化浊退黄,善治黄疸。两药相配,利湿退黄的作用更著。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4
秦艽配柴胡、甘草
秦艽苦辛微寒,外宣内清,能清热邪,退骨蒸;柴胡辛凉清透,专主升散,能透肌表,解郁热,散邪气;甘草甘缓和中,解毒清热。三药相配,既清且透,清热退蒸止痛的作用显著。适用于虚劳烦热,热痹关节肿痛以及外感发热身痛等。
方剂举例
1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
秦艽90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各60克,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30克,细辛15克。上药研为粗末,每服30克,水煎服。用于治疗风邪初中经络,口眼喁斜。
2
《卫生宝鉴》
秦艽鳖甲散:
柴胡、鳖甲、地骨皮各30克,秦艽、当归、知母各15克。上药研末,每用15克,水煎服。用于治疗骨蒸潮热,口干咽燥,夜寐盗汗。
3
《小儿药证直诀》
秦艽散:
秦艽、甘草(炙)各30克,干薄荷15克。上药研末,每服3~6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食后温服。用于治疗小儿潮热,形体消瘦,食欲减退。
成药例证
1
痛风定胶囊
成分:
秦艽、黄柏、延胡索、赤芍、川牛膝、泽泻、车前子、土茯苓。
功能与主治:
具有清热祛湿,活血通络定痛的功效。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汗出不解,口渴心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及痛风见上述证候者。
2
追风透骨丸
成分:
制川乌,白芷,制草乌,香附(制),甘草,白术(炒),没药(制),麻黄,川芎,乳香(制),秦艽,地龙,当归,茯苓,赤小豆,羌活,天麻,赤芍,细辛,防风,天南星(制),桂枝,甘松。
功能与主治:
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肢体麻木。
注意事项
不宜与奎宁、麻黄素、阿托品、降血糖药、排钾利尿药(氢氯噻嗪等)同用。
作者:武汉市中心医院 吴华